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一体化抓好组织保障、课程建设、实践体验、精神培育,积极探索构建具有农林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着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做好组织保障。该校党委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加强顶层设计,提供条件保障。党委书记、校长到试验林场讲党课,院士把思政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成立综合素质教育学院,设置劳动教育教研室,建立30余人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加大教师专项培训力度,组织全体教师强化理论学习、实地训练体验、集体备课试讲,切实提升劳动教育专业化水平。
——打造课程体系。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为指引,结合学校优势特色,着力打造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设置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共2学分。理论课涵盖劳动教育概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基本理论、西农劳动故事与精神等8个模块;实践课则搭建形成本科一年级“基础理论+特色活动”、二年级“农耕专题+劳动实践”、三年级“专业实训+劳动教育”、四年级“就业创业+劳动教育”、研究生“科研创新+劳动教育”的分层分类、本研贯通的教育实践体系。
——强化农林实践。充分发挥校外试验示范场站的育人功能,推进课程、教师、学生“进农业一线”,打造学生专业能力提升和知农爱农品格培养的实践平台。成立“耕读会”,设立耕读教育基地、乡村振兴青年实践基地等,打造“西部乡村调查”“研究生助力团”“研究生支教团”等实践品牌,使学生在投身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劳动实践中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继承和弘扬“三夏”生产实习优良传统,教育引导学生把课堂搬到试验田,把专业知识实践在农业生产一线。
——培育劳动精神。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大力宣传弘扬“西农精神”,构建以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为主体的具有农林特色的大学文化体系,激励广大师生牢固树立学农爱农、强农兴农的远大理想,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大力实施“大国三农”通识教育,选树优秀毕业生和校友典型,突出校园文化活动中的“劳动”特色,使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深入人心。持续打造“科研成果进社区”品牌活动,让学生在品味小麦、瓜果、牛肉等科研成果中增强劳动兴趣,培养劳动情怀。
(责任编辑:周雨曦审核:刁巧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