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加入教育法治网!
当前所在:首页 > 权威声音 > 加快推进医学教育创新发展 提高医学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加快推进医学教育创新发展 提高医学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发布时间:2021-07-09 16:29:51作者:佚名来源: 甘肃省教育厅

  近日,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医学教育创新发展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对加快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创新,全面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作出系统部署。省教育厅负责人就有关问题答记者问。

  问:请简单介绍一下《若干措施》出台的背景和意义?

  答: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卫生健康事业和医学教育工作。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疫情防控发表系列重要讲话,对加强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和医学教育工作作出系列重要指示。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研究审议《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2020年9-10月,省教育厅在认真学习和领会国家文件精神的基础上,结合我省2018年出台的《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执行情况和2019年国家卫健委对我省医学人才培养现状调研情况,搭建了文稿体例结构,梳理了主要任务,形成了《若干措施》初稿。2020年11-12月,省教育厅通过召开座谈会、书面征求意见等形式,广泛征求了省直相关单位、医学院校和相关医院等部门的意见建议,逐条研究论证并充分吸收和采纳,形成了《若干措施》征求意见稿。2021年1月中旬,张世珍副省长对文稿进行了指导,提出了修改意见。按照张世珍副省长指示,省教育厅再次与省卫健委、省科技厅等部门、高校座谈沟通,对文本内容再次进行修改完善,形成了《若干措施》送审稿。2021年2月7日,任振鹤省长主持召开十三届省政府第117次常务会议专题研究审议《若干措施》。把医学教育摆在关系教育和卫生健康事业优先发展的重要地位,把提升医学人才培养质量摆在服务健康甘肃建设和服务生命全周期的战略地位,遵循医学教育和人才成长规律,以新医科建设为抓手,着力创新体制机制,重点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医学人才,全面提高医学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到2025年基本建立高水平医学人才培养体系,2030年建成更高水平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医学科研创新能力和服务卫生健康事业能力显著提高。

  问:《若干措施》有哪些主要特点?

  答:《若干措施》共有6部分20条举措。第一部分为着力提升医学教育层次。积极引导医学院校分类发展,调整医学教育学历培养结构,吸引优质生源报考医学院校。第二部分为加快培养医学紧缺人才。重点培养全科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复合型医学和中医药人才。第三部分为推进医学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改革医学教育教学模式,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教育,实施医学教育质量评估,强化附属医院管理。第四部分为推动医学科研教育协同创新。支持建设医学教育高层次创新平台,提升医学教育基础研究能力,培育医学创新人才队伍,开展医学科技合作交流,进一步强化医务人员临床实践活动。第五部分为着力强化住院医师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第六部分为健全医学教育创新发展保障机制。重点强化工作落实和考核评价,加大医学教育经费投入。

  《若干措施》突出特点一是聚焦我省医学教育整体层次偏低、全科医学人才和高层次医学人才短缺等问题,重点突出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提高医学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二是明确省内医学院校发展定位,兰州大学重点培养高层次“精英”医学人才。西北民族大学和甘肃中医药大学重点培养临床医学、中医学、药学等基础类人才。河西学院和甘肃医学院加快向现代高等医学教育转型。成立全省医学教育联盟,发挥各院校优势学科和师资团队力量。三是加强高校附属医院管理,建立高校附属医院临床教学基础标准和准入制度。成立甘肃省医师培训学院,培养造就高素质、高水平的临床医师队伍。四是加大中医药人才培养力度,健全中医学学科体系,完善西医学习中医制度。加大中药材种植、中药炮制、道地中药材种质资源保护与应用、老年护理等中医药健康服务人才培养力度。五是强化医务人员临床实践活动。医疗卫生机构副高以上职称医务人员每年至少带4-5名高校毕业年级医学实习生或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医师。在绩效考核、职称晋升评价、科研项目立项和学科带头人等评选中,一般优先使用完成实习指导量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指导任务量的医务人员。

  问:着力提升医学教育层次方面,《若干措施》制定了哪些针对性的措施?

  答:《若干措施》提出,一是推动医学院校科学定位分类发展。科学引导兰州大学、西北民族大学、甘肃中医药大学、河西学院和甘肃医学院以及涉医院校分类发展,提高培养医学人才的能力和水平。二是调整医学教育学历培养结构。加快发展研究生教育,扩大博士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高质量发展本科教育,增量计划倾斜支持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中医学类等急需紧缺专业。控制高职(专科)临床医学类专业招生规模,扩大高职护理类人才供给。实施基层医疗卫生人员高职扩招专项计划,提升在职低学历人员的学历层次。三是拓宽优质生源报考医学院校渠道。积极采取措施吸引优质生源报考医学专业,完善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招生选拔机制,扩大临床医学、中医药专业直博生、本硕博连读比例。扩大省内医学院校医学一本招生规模,2022年实现临床医学专业省内一本招生。

  问:《若干措施》在破解医学紧缺人才突出矛盾方面提出了哪些?

  答:《若干措施》提出,一是加大全科医学人才培养力度。加快培养防治结合全科医学人才,逐年增加培养规模。深入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计划,动态调整承担院校培养规模,以考生户籍所在市州为单位进行定向招生,加大联合培养力度,学生毕业后履行到定向就业服务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6年的义务。二是加快培养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人才。提高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研究生招生比例,持续扩大培养规模。创立发展公共卫生博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开展多学科背景下的公共卫生高层次人才培养改革。加强与省疾控中心、传染病医院的医教研合作,建设一批公共卫生实训示范基地,强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疫情防控策略与措施的学习与实践。三是加快高层次复合型医学人才培养。推动医工、医理、医文等学科交叉融合,着力培养“医+X”多学科背景复合型创新拔尖人才。深化基础医学、临床药学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扩大学术型医学博士研究生培养规模,探索开展医师科学家培养改革试点。加强对外交流合作,持续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联合培养高层次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四是突出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支持甘肃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类、经典类、疾病防治类、道地中药材类等特色学科建设。试点九年制中西医结合教育,培养少而精、高层次、高水平的中西医结合人才。加大中药材种植、中药炮制、中医养生、道地中药材种质资源保护与应用、老年护理等应用型中医药健康服务人才培养力度。

  问: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医学教育教学改革方面有哪些创新举措?

  答:《若干措施》提出,一是改革医学教育教学模式。加强医学生职业素养和医学人文教育,着力培养医学生救死扶伤精神。加强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传染病防控知识等教育,将中医药学课程作为必修课纳入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方案。推动信息技术与医学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建设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打造医学线上线下“金课”。推动基于器官系统的基础与临床整合式教学改革,探索建立医学生临床实践保障机制。深化学生考试评价方式改革,培养学生评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二是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教育。依托甘肃中医药大学加强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编写一批具有甘肃特色、符合中医药教育规律的核心课程教材。建设甘肃中医药博物馆,打造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将中医药经典融入中医基础与临床课程,提高中医类专业经典课程比重,培养中医思维,实施中医经典能力等级考试。完善早跟师、早临床学习制度,构建中医药名师学术传承梯队,将师承教育贯穿临床实践教学全过程。三是推动实施医学教育质量评估认证。强化医学生专业知识和综合技能培养,整体提高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开展临床医学、中医、护理、口腔、预防医学、药学等医学教育专业认证,对质量评估认证不合格的限期整改,整改后仍不达标的取消相关专业招生资格。对医师资格和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连续3年低于50%的高校调整招生计划。推进毕业后医学教育基地和继续医学教育基地认证,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考试通过率、年度业务水平测试结果等作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质量评估的核心指标,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考试通过率连续2年排名全国后5%位次的专业基地予以减招。四是强化附属医院医学人才培养主阵地作用。在兰州为河西学院和甘肃医学院建立医学临床教学实践基地。强化附属医院临床教学主体职能,健全教学组织机构,稳定教学管理队伍,妥善处理好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关系。加大对附属医院教学工作的经费投入,完善临床实践技能培训中心功能,设立专门的教学门诊和教学病床,推进医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将人才培养质量纳入临床教学基地绩效考核和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医疗卫生职称晋升评价的重要内容,严格实行临床教学基地认定审核和动态管理。成立甘肃省医师培训学院,培养造就高素质、高水平的临床医师队伍。

  问:在推动医学科研教育协同创新方面有哪些创新举措?

  答:《若干措施》提出,一是建设医学教育高层次创新平台。依托医学教育机构及其附属医院,优先布局和新建一批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积极培育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鼓励支持医学教育机构与企业、研究开发机构及其他组织联合建立研究开发平台、技术转移机构或技术创新联盟,共同开展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积极争创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加快建设陇药产业创新研究院。二是大力提升医学教育基础研究能力。将生命健康、生物安全、临床诊疗、药物研发等医学科研纳入全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部署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的省级重大应用基础研究项目。支持医学教育机构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省级自然科学基金计划专设“医学学科组”,优先在医学教育机构布局基础研究项目,开展科学前沿探索和学科交叉研究。三是培育医学创新人才队伍。强化协同育人能力,成立全省医学教育联盟,发挥各院校优势学科和师资团队共同育人力量。在医学教育机构布局建设一批高层次科研团队,聚焦人口健康重大科研任务开展协同攻关,对获得国家杰出青年、长江学者等同层次的人员给予省级科技计划项目配套支持。加大省杰出青年基金和创新群体项目实施力度,择优推荐“西部之光”人才项目,稳定支持培养一批医学领域发展潜力好的中青年科学家。四是协同开展医学科技合作交流。支持选派医学青年科研人员到国际知名高校或国内一流大学进行学术交流、科研合作和技术协同。依托“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和丝绸之路“科技走廊”建设,支持医学教育机构瞄准重大疾病防控等全球性问题和科学前沿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研究。鼓励医学教育机构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有关机构建立境外研发中心,合作开展医学科学研究。五是强化医务人员临床实践活动。医疗卫生机构临床带教教师和指导医师要加强医学生的临床教学活动,副高以上职称医务人员每年至少带4—5名高校毕业年级医学实习生或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医师。在绩效考核、职称晋升评价、科研项目立项和学科带头人等评选中,一般优先使用完成实习指导量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指导任务量的医务人员。

  问:如何强化住院医师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

  答:在加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方面。一是研究制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计划与临床需求衔接机制,加大全科、儿科、妇产科、精神科、公共卫生等紧缺专业医师规范化培训力度,实现新入职临床医生接受规培全覆盖。支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有机衔接。二是对面向社会招收的培训对象,由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依法与其签定劳动合同。强化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过程管理,对本科学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与临床专业硕士研究生实现同质化教学,实行双导师制,多层次指导和管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三是制定住院医师培训对象管理规定,面向社会招收的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培训合格、当年在医疗卫生机构就业的,在招聘、派遣、落户等方面,按当年应届毕业生同等对待。对经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的本科学历临床医师,在人员招聘、职称晋升、岗位聘用、薪酬待遇等方面,与临床医学、中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同等对待。四是支持健全政府投入、基地自筹、社会支持的多元投入机制,保障住院医师合理待遇。

  在继续医学教育创新发展方面。一是落实好医务人员继续教育规定要求,推进“互联网+医学教育”,扩大继续医学教育覆盖面,鼓励医学院校发挥教育资源优势,切实缓解基层医学人员工学矛盾。二是取消县级及以下医务人员学分分类限制,将接受继续医学教育的情况纳入年度绩效考核必备内容。加大用人单位继续教育经费投入力度,依法依规提取和使用职工教育经费,保证所有在职在岗医务人员接受继续教育和职业再培训。三是完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价体系,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强调临床实践等业务工作能力,破除唯论文倾向。

  问:如何确保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改革举措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答:医学教育创新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教育、卫生、财政等多部门的协同推进。《若干措施》从两个方面健全医学教育创新发展保障机制。一是强化工作落实和考核评价。强化统筹协调,分阶段有步骤推进工作落实,确保到2025年基本建立高水平医学人才培养体系,2030年建成更高水平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医学科研创新能力和服务卫生健康事业能力显著提高。二是健全经费投入保障长效机制。根据物价变动水平和培养成本等因素,合理确定并适时调整医学类专业生均定额拨款标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补助标准。支持各医学院校优化支出结构,加大医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多元化、可持续的医学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政府投入动态调整机制,调动社会、医疗卫生机构和个人出资的积极性。

  


原文链接:http://jyt.gansu.gov.cn/content-412b23de3c6343d69799cde8638bd3c1.htm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教育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金政国信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教育法治网 jyfz.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