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女子学院以女性教育为主,同时向儿童教育、老年服务、家庭建设以及多学科建设延伸拓展,探索“1+3+N”特色发展模式
记者 魏海政 通讯员 徐淑晨
山东女子学院学生为留守儿童组织“让爱留守”公益夏令营。山东女子学院 供图
山东济南,镜心湖畔,坐落着国内仅有的三所女子普通本科高校之一——山东女子学院。该校的前身,是创建于1952年的山东省妇女干部学校。2010年3月,教育部正式批准其改制为普通本科院校。
升本10年来,该校的女性高等教育特色之路备受各界关注,关于该校是否招男生还曾一度登上微博热搜。
“女子高校人才培养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地探索不同于普通高校的发展模式。”在该校党委书记郭翠芬看来,近年来,学校特色建设的初步成效与“1+3+N”特色发展路径密切相关。
一个“女”字为中心
奠定高水平女子大学基石
“1+3+N”中的“1”指1个中心,即女性教育与研究;“3”指3个重点,分别是儿童教育、老年服务(健康养老)、家庭建设;“N”指多学科专业,即多学科专业与“1+3”的交叉融合。其中,女性教育与研究是当仁不让的中心。
“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我们就要走好女性教育这条特色之路。”郭翠芬介绍,该校迄今已拥有近70年女性教育的经验积累。在以女性教育为主,同时向儿童教育、老年服务、家庭建设以及多学科建设延伸拓展的办学思路引领下,学校将先进的性别文化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四自精神”嵌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与其他高校形成错位与互补发展。
自2003年起,学校面向全校新生开设“女性学导论”通识必修课。“这门课程开拓了我的视野,更重要的是让我意识到身为女性的价值,认识到女性在家庭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独特作用。”2018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刘振说。
“除了开展‘清照讲堂’‘唐槐树下话成长’和‘青春女院’等系列品牌文化活动,我们还将打造博雅教育课程体系。”该校校长盛国军介绍,学校充分利用教育、艺术、文学、语言、经济和管理等学科优势资源,建成一批特色选修课程,通过课程体系设计,把先进的社会性别意识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适应社会和时代需求的女性人才。
先进的人才培养体系需要优秀的学术科研平台支撑。1987年创刊的《山东女子学院学报》,聚焦妇女、性别研究,形成了鲜明的办刊特色。自2011年以来,该校连续举办九届的“女性生存与发展研讨会”,多次被评为山东省社科联“十佳论坛”。2017年,该校又在山东省首家妇女理论研究机构——妇女问题研究所的基础上,成立了妇女研究与发展中心。
“下一步,学校将围绕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一带一路’国家妇女发展、妇女权益保障、女性高等教育等方向开展妇女、性别理论研究,把妇女、性别研究平台建设成山东省内领先、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重要阵地。”学校科研处一位负责人说。
这么浓郁的女性教育特色,是否会使得学校把男性拒之门外?
针对这个曾一度登上热搜的疑问,盛国军表示:“女性的发展离不开男性的支持,我们需要培养更多具有先进的社会性别意识、认同男女平等、维护女性权益、支持女性发展事业的男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男女平等、家庭和谐、社会进步。”
同时,他还列举学校教务处提供的数据——目前,该校男生比例约占学生总数的16.4%,2020级新生中男生比例更是创纪录地达到了22%。
“一老一小”为两翼
发力学前教育和健康养老专业
刚刚过去的2020年,该校的“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组织与指导”课程被评为首批国家级一流课程,使“一小”的优势特色专业群建设和学科发展又推进了一步。同年,学校成功申请并获批全国首批、山东首个养老服务管理本科专业。在同类高校专业中,这“一老一小”已呈现领跑态势。
学校教育学院院长董吉贺介绍,学前教育专业在该校已积累了30多年的办学经验,起步早、师资强、质量好,在业界广受好评。早在2011年4月,该校就获批省级教师教育基地,成为山东省首批承担幼儿园骨干教师培训的单位。此后,该校又承担了教育部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参与编制教育部《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行动计划》。另外,学校接受山东省教育厅委托调研起草的《山东省学前教育条例》,已于2020年1月1日正式实施。
在董吉贺看来,重视专家引领和科研支撑,是学校学前教育专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学院的董旭花教授就是一个鲜活的实例:一方面,她是山东省教学名师、全国知名幼教专家,常年坚持投身一线幼儿园,以自身专长服务地方幼教事业发展。另一方面,她主持完成的“幼儿园区域环境创设与活动指导的有效策略”教学研究,获得了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借助学科专业优势,学校还开办了附属幼儿园,并设立分园,在为所在社区居民提供优质学前教育服务的同时,也为本校学生提供了观摩和实践的教学平台。
“幼儿园实习提高了我在活动设计、教具制作等方面的实践技能,让我受益匪浅。”该校2019级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吕秀玲说。她在刚刚结束的山东省第八届师范类高校学生从业技能大赛中,荣获一等奖。获得这一奖项的学生,往往不出赛场,就会被用人单位“疯抢”。
在“一小”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一老”也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养老服务管理本科专业获批后,与已有的社会工作、健康服务与管理、老年服务与管理等专业组成健康养老专业群,专业布局日渐合理。
“养老行业和产业发展离不开女性,作为女子学院我们有开设养老专业、服务养老事业发展的先天优势。”该校社会与法学院院长闫小红介绍,学校从2015年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现已培养300余名毕业生。通过订单班、校企合作班等方式进行重点培养,首批养老服务管理专业本科生入学仅半年,就被一些大中型养老机构提前“预定”了。
“家庭研究”为轴线
“N”个学科融合发展
“一老一小”代际关系和夫妻横向关系构筑了家庭坐标体系,女性在稳定家庭制度、提升家庭幸福中的作用不可替代。基于上述考虑,该校在2020年成立家庭研究院,在特色发展之路上又开启了新的布局。
“成立家庭研究院,是立足学校女性教育特色的一个重要举措,将有力促进理论功底和实践技能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的女性人才的培养。”学校特聘教授、中国妇女研究会副会长叶文振介绍,学校现已获批全国家庭教育实验研究基地、山东省家庭文化研究中心,研究成果日渐丰硕。
目前,该校有关家庭建设相关的课程开发已提上日程,《家庭女性学》一书正在编写中。同时,学校将结合“一老一小”特色学科,促进有关家庭建设相关专业发展,这也是该校以女性特色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
按照学校发展规划处相关负责人的话来说,“N是多学科专业发展,以特色学科专业为主体,相关学科专业为支撑,整合资源,促进各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发展。”
盛国军打了个比方,“比如以教育学院为主,音乐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文化传播学院等配合,我们着力打造教育学科,强化儿童与女性舞蹈、儿童与女性设计、儿童与女性文学、儿童与女性传媒等专业特色。”
盛国军透露,2020年该校新设置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本科专业,“这也是在为‘1+3+N’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发展提供支撑。”
“今年既是学校‘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学校建设‘百年女大’奋进期的起步之年。”郭翠芬表示,学校将坚持女性教育特色,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女性性别特征、成才规律,继续强化“1+3+N”的特色办学道路,开拓国际视野,创新办学理念,构建女性特色学科专业体系,加快推进应用型高水平女子大学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