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昌邑市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出台一系列尊师惠师强师政策,着力培养建设一支党和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面对新形势、新问题,昌邑市坚持问题导向,积极作为、主动探索,将2021年作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年”,通过加强教师队伍岗位管理,突出考核评价和绩效激励保障,实现教师队伍建设“一体化”推进,不断激发教师队伍发展活力。
找准“切入点”,实现教师岗位管理一体化推进
按照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当地教育实际,制定印发了《昌邑市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在宏观上为教师队伍建设确定方向;印发《昌邑市教育和体育局关于规范学校教职工课时量的指导意见》,将课时量作为师德、评优、职称、等级竞聘的前置条件,为岗位管理奠定坚实基础。2月份,该市教体局率先示范,按照科长竞岗、科室职责制订、科室岗位竞岗、分流人员安置的程序,实行全员竞聘上岗,精简机关管理岗位88个、学校教辅岗位275个,实现工作力量向教学一线倾斜。通过一系列措施的实施,破解了教师不愿上课、课时量不足的难题,形成教师争上课、上好课的良好局面,有效化解了学校自聘教师过多问题。
选好“着力点”,突破教师岗位管理难题
针对职称聘任、县管校聘、教师调动等重点工作,制定印发《昌邑市教育和体育局关于进一步规范职称竞聘推荐工作的通知》《昌邑市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交流轮岗实施方案》《昌邑市教育系统专业技术岗位等级聘任工作实施方案》等配套文件,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教师职称评聘和教师合理流动工作。措施实施以来,实现了教师人事关系的“去单位化”、“去学校化”,打破了教师交流轮岗的体制机制障碍,使得城区的名优教师、骨干教师、特长教师能够向薄弱学校、农村学校有序流动,促进了农村学校教学水平的提升;同时,城区教师的流出也加速了本校年轻骨干教师的成长,有效破解了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过程中遭遇的教师资源配置“瓶颈”,切实促进了教师资源的统筹安排、均衡配置。近日,昌邑市又启动了第三轮中小学(幼儿园)“县管校聘”工作,全市5000余名教师参加竞聘选岗。
聚力“突破点”,激发教师岗位管理内生动力
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全面启动“一包两自”改革,实现经费总额包干、职称岗位竞聘自主、绩效工资总量内高低自定,进一步激发学校办学活力。深化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将岗位职责、课时量纳入绩效考核,激发教师队伍发展内生动力。强化校长(园长)领军人才和青年后备干部培养,制定实施《新时代校长领军人才培育工程实施方案》等配套文件,培养校长领军人才15名,储备35周岁以下校长后备人才127名,公开遴选挂职校长(园长)后备人才23名。通过健全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一方面倒逼整个教师队伍增强了忧患意识和紧迫感,唤醒了老师们的内生动力。今年以来,有1人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人获评“全国模范教师”,12人获评“齐鲁名师”“省优秀教师”等省级荣誉称号,更好地适应了现代教育发展需要,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
开拓“创新点”,打造教师岗位管理新局面
规范课时量方面。一是将课时量标准纳入教师岗位目标任务,按聘用合同约定、实际完成课时量及目标达成度进行履职考核、划分等次;二是任课、兼课超过岗位课时量标准的按比例加分,将不低于30%的绩效工资增量设置为超课时量补贴;三是建立课时量前置机制,将课时量作为师德、评优、职称、等级竞聘前置条件;四是建立起以“岗位为核心、绩效为取向”的岗位聘任、绩效工资和职称评聘制度,形成工资、待遇随岗位聘任和业绩考核自行调节的新机制。建立“县管校聘”岗位合理流动机制方面。一是注重师本位人性化岗位管理,将有合理调动需求的教师纳入县管校聘全员竞聘范围;二是设置高中跨校岗位竞聘,破解选课走班造成的高中教师不均衡现象;三是在岗位总量内,设置不少于6%的流动岗位,盘活全市师资配置,提升岗位效益;四是将干部调整、教师调动、省农村特级教师评选纳入县管校聘。五是按照学科设岗,最大限度的破解学科短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