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陈成波,男,1961年10月出生,厦门第六中学正高级教师。曾获省特级教师称号。从教40年,担任过1届初中、16届高中毕业班教学,连续15年兼任厦门市学科指导组核心成员,所教的学生成绩居省市前茅,指导学生物理竞赛在省市获奖53人次。指导青年教师2人获得全国课堂教学改革创新大赛一等奖,1人获省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承担省、市级讲座及公开课58场,主持省、市级课题4项,发表论文12篇,参编论著4本,参加省内外“送教下乡”活动11次。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1981年,陈成波毕业于集美师专学物理专业,在厦门市翔安区一个小渔村初中点开始了自己的教学生涯。报到的当天,他受到了师生的热烈欢迎,后来才得知自己是该校唯一的大学毕业生。那一年他20岁,风华正茂,充满理想与斗志。第二年,他被调到了厦门市新店中学,在这里,他幸运地遇上了全国优秀教师洪思齐校长。在谈到人生经历时,陈成波深情地说,“洪校长对事业的执着,深深地影响着我,我今天取得的成绩都和他当年的言传身教分不开。”在恩师指导下,他认真研究教学教法,使自己的课堂内容丰富、语言幽默简洁、气氛生动活泼,学生兴趣盎然。
1998年底,他走进了厦门第六中学。在这里,他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示,他担任校物理教研组组长,连续多年从事高三年物理教学。课堂教学中,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他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为目的”的新教学理念,认真研究物理学科教学的一般规律和教材教法,探索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近年来,他所教的学生在省市质量检查、高考中的成绩均有大幅度提高,一批优秀学生进入北大、清华等知名高校深造。
课后,学生们总喜欢围着陈老师解答问题
带着学生从“雾里”到“悟理”
在许多学生的眼里,物理是门“捉摸不到、琢磨不透”的学问。还有的孩子说:物理就是“雾里”,老师在课堂上讲得头头是道,我们就是不能“悟理”。怎样才能让学生从“雾里”到“悟理”?这是陈成波潜心研究的课题。善于设置悬念和强调师生间的“同频共振”便是他的课堂“法宝”。
“哇,太神奇了!”一个人高马大的男同学用一块木板无法推动另外两个站在木板上的学生,而一个身材弱小的女同学却轻而易举将两个站在木板上的学生推动了。这是陈成波上《力的分解》时精心设置的情景。他就地取材用了三块木板指导学生做“比一比谁的力气大”的游戏,让学生们在游戏中理解学习的内容。“同频共振”原属物理学概念,陈成波把这一物理概念富有创造性地应用到实际教学中,让学生和教师在思维上、情感上、语言上、认识上“共振”。
“很多老师想的是,这节课我要怎么上好;我想的是,这节课怎么给学生多开一些窗口,让他们再拓展思维。”陈成波常常和学生说,“跟着我肯定辛苦,因为我有很多的想法,都要在教学当中去落实、去实践。”
“成波老师从来不发脾气,他都是笑笑的,和蔼可亲。他有渊博的知识,风趣幽默的谈吐,我们喜欢他的课。”谈起陈成波,他的学生——北大学子郁言满脸的敬佩。曾被陈成波指导过的青年教师回忆:“陈老师的课堂轻松,有容量,容易接受”。
指导学生做物理实验
人生奋斗要有明确的目标
2002年春,在学校教科室制定的一份优秀青年教师“五年发展规划表”中,陈成波写下自己的奋斗三大“目标”:一是成为省学科带头人,二是通过省研究生班课程进修考试,三是2006年参评特级教师。“你当时定这三大目标是否会感到压力太大?”面对这一问题,陈成波笑着说:“压力是大点,压力大,动力就更大!”
一对一带领新老师,用课题带动教学,组织“骨干教师论坛”……陈成波和他所带的“徒弟”曾双双获得“优秀指导老师和学员”的荣誉称号。“这几年,他参加省教师技能大赛得到第一名,后来参加全国大赛也是一等奖。”说起“徒弟”的成就,陈成波不无自豪地说,“这些奖含金量可是很高的。”
陈成波的“徒弟”在教学技能大赛中屡获大奖
2008年以来,陈成波积极参与“送教下乡”、“送培下乡”活动,先后多次奔赴西藏林芝、新疆昌吉、青海民和、甘肃临夏等地开展教育援助活动,送教到各地的薄弱校,受到基层学校教师、边远老少薄弱地区师生的欢迎和好评。
40年来,陈成波把自己所有的精力都倾注在他所热爱的教育事业上。“教书育人是一种‘引力波’,通过创设真实的情境,将深奥的问题形象化,引导孩子从‘雾里’到‘悟理’;它又是一种幸福,长年陪伴一群群朝气蓬勃的孩子,一起谈理想、聊人生,探科学、展未来,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享受快乐。”陈成波感慨道。
上一篇:郭卫东:用心“智造”趣味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