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加入教育法治网!
当前所在:首页 > 教育监督 > 海宁:扎实开展黑水中职学生成长关爱项目

海宁:扎实开展黑水中职学生成长关爱项目

发布时间:2021-11-05 21:13:28作者:佚名来源: 浙江省教育厅

  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旨在缩小东西部发展差距,以东部先发优势激活西部自身发展的内生动力。其中,教育是重要一环。2018年11月,海宁市全面启动与四川省阿坝州黑水县的教育协作,海宁市教育局牵头搭建培养平台,开展黑水中职学生成长关爱项目,培养黑水学子成为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并帮助黑水县打造一支靠得住、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项目实施三年以来,黑水中职学生成长关爱项目共计培养黑水籍藏族学生34人。在海宁读书学习期间,学生不仅完成了专业技能课程,也深入学习了解红船精神、工匠精神,受到当地浓重的地方文化陶冶。

  倾情关怀由“异乡客”到“‘嘉’里人”

  黑水学生跨越两千公里来到嘉兴海宁求学,面临气候特征、饮食习惯、教育环境语言文化等多重挑战。海宁以“待学生如亲子弟”的自我要求出发,寻求适合黑水藏族学生特点的教育形式,让学生“人在异乡为异客”感受到“远在异乡亦有亲”的归属。

  一是精准资助,倾情关怀。海宁市委市政府根据浙江与四川等四地商定的东西扶贫协作财政援助资金管理有关要求,将黑水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就读费用纳入年度财政援助资金盘子,按每生每年不少于18000元的标准给予资助,用于伙食、交通、住宿、课本教材、校服等方面费用支出。三年来,已帮助29名黑水学子缓解了经济困难。此外,学校教师还自发捐款,为黑水学生缓解周末食堂不开放带来的就餐经济压力。

  二是精心呵护,无微不至。面对初来乍到的黑水学子,学校用无微不至的关爱体贴消除他们的紧张不适。委派优秀负责的班主任和学生处专职老师为“责任家长”,负责黑水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起居。通过与学生谈心、家长电话沟通、假期护送返乡并实地家访等相关措施,带给他们家一样的温暖。

  三是定制活动,传递浓情。为了缓解黑水学子们的思乡之情,拉进同学之间的友谊,市教育局牵头,举办了中秋节做月饼活动、桐乡海宁两校黑水学生联谊活动、盐官团建活动等活动。学校还组织全体黑水籍学生去杭州、宁波、嘉兴、上海等地开展研学旅行。

  志智双扶由“授人鱼”到“授人渔”

  黑水籍学生来到海宁就读,学校开放所有的专业让学生进行自主选择,帮学生认真分析专业前景、职业生涯和黑水当地经济发展,以学生的个人意愿制定学习方案。

  一是落实培育计划,重管理。针对黑水学生的学习意愿,学校结合每位学生的自身特点,制定了周密细致的培养计划。在理解尊重、关怀帮助、信任鼓励的基础上进行严格的学业管理,强调师生情感沟通的同时,不放弃教师的教育职责。

  二是技术大拿领路,重培养。每位黑水学生,对应的专业辅导老师,都是专业内的“技术大拿”。如藏族女孩扎西哈木2018年从四川省阿坝州黑水县来到海宁市职业高级中学学习。在海宁,她接触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硖石灯彩。扎西哈木师从硖石灯彩非遗传承人省特级教师寿斌杰老师,在老师的帮助下克服了生活上、文化上的差异以后,通过不懈的努力创作出自己的作品,并获得文明风采的省级大奖。

  三是校企合作育人,重实践。通过学校与企业平台的合作,学生可以利用实习、假期时间进行专业实践,强化技能。为拓宽黑水学生就业途径,学校安排黑水藏族学生到企业实习,体验现代企业的高新技术和文化。

  人才振兴由“输血式”到“造血式”

  乡村振兴关键靠人才,要实现人才培育由“输血式”到“造血式”转变。本土人才更加了解当地实际情况,更能结合实际,加快黑水致富的步伐。海宁的黑水中职关爱成长计划,为黑水县打造一支靠得住、留得住的人才队伍,让黑水人有“变”的心态,推动黑水有“变”的发展。

  一是对接黑水需求开设课程。实地调研黑水发展特点和优势,引导黑水学生在餐饮、旅游等对口专业上学深学实,开设相关创业和技能课程培养学生“一专多能”,提高黑水学子与家乡发展的匹配度,重点培养黑水发展需要的人才。

  二是创建带头队伍共谋发展。针对人才特点特性创建黑水人才队伍,以带头优势,实现优势互补信息共享、抱团发展,加快黑水人才振兴和产业发展的步伐。2018级9名黑水学生已学有所成、全部顺利毕业,成为第一批由海宁和黑水共同培育的中职人才先遣队,为黑水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三是培植家国情怀回报故乡。通过乡情教育,开展思乡活动,不断增强黑水学子的归属感、荣誉感和获得感,通过典型选树、广泛宣传,使更多的黑水人才回归,进而激发黑水活力。2018级9名黑水籍学生,除一名学生继续攻读高技能学业,其余8名都返回了四川黑水,并且已经找到与专业相匹配的工作,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

  海宁将继续深化黑水中职学生成长关爱项目,让更多的黑水学子掌握一技之长,为黑水社会经济发展增添动力。


原文链接:http://jyt.zj.gov.cn/art/2021/11/4/art_1543974_58918232.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教育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金政国信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教育法治网 jyfz.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