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浙江音乐学院聚焦传承弘扬戏曲艺术和戏曲文化,探索构建戏曲艺术人才培养、戏曲教育院团合作、戏曲学科创新研究、戏曲文化传承传播“四新模式”,积极破解戏曲人才青黄不接、领军人才稀缺、传统剧种保护传承不够等问题,为打造新时代戏曲文化新高地注入源头活水。
一、聚焦戏曲人才短缺瓶颈,构建戏曲艺术人才培养新模式。设立全省首个本科越剧表演专业,与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嵊州越剧艺术学校等院校合作,逐步构建“专升本+全日制本科+中职与应用型本科一体化(3+4)”培养模式,实现戏曲艺术人才多层次、全链条式培养。推进“戏剧与影视学”省一流学科建设,其中“表演”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门课程获批省级本科一流课程。在戏曲表演(越剧演员、越剧音乐伴奏)专业方向的基础上,拓展音乐剧、戏剧影视表演2个专业方向,同时开展戏曲表演、戏曲导演、戏曲音乐3个专业方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形成从专升本、全日制本科再到研究生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目前,学校戏剧系本科生290名(含在校生216名,毕业生74名),研究生1名。
二、聚焦戏曲人才供需矛盾,构建戏曲教育院团合作新模式。与浙江小百花越剧院、浙江京昆艺术中心、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等专业院团合作,聘请26位演员、演奏员承担戏剧系基本功、唱腔、剧目、主胡等13门专业课程教学工作,让学生参与专业院团日常排练、演出,实现学校教育与专业院团实践无缝衔接。目前,已联合打造戏曲交响音诗《咏絮——中国古代四大才女》、越剧《情探·敫桂英》《胡庆余堂》、音乐剧《我》等原创剧目6部,联合举办中国剧协梅花奖艺术团浙音专场演出暨“梅花讲坛”等活动近10场。与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合作,“浙江音乐学院—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戏曲(越剧)传承实践教育基地”获批浙江省“十三五”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名录。学校戏剧系毕业生被浙江小百花越剧院、杭州越剧院、杭州黄龙越剧团等专业院团录用,2019届、2020届、2021届毕业生就业率均达100%。
三、聚焦戏曲艺术传承发展,构建戏剧戏曲学科创新研究新模式。成立戏剧学研究所、越剧学研究中心两大科研平台,戏曲艺术创作研究中心、越剧创作表演研究中心、浙江地方戏曲研究中心等研创机构5个,林为林戏曲创研推广中心、陈晓红越剧创研工作室两大名师工作室,系所联动促进戏曲教学和研究资源整合利用。承办省文化和旅游厅“越剧表演艺术家传承工作室”“浙江戏曲音乐作曲家工作室”“睦剧专家传承工作室”等名家工作室建设,邀请长三角越剧名家、戏曲音乐家、睦剧传承人等为师生开设相关专题讲座和名家工作坊10余次。召开高等院校戏曲多剧种本科教育教学研讨会、越剧现代戏暨越剧音乐艺术研讨会、长三角与越剧学术研讨会等5个高规格学术活动。承担“浙江非遗剧种和曲牌抢救工作”,组织师生赴全省各地对我省18个传统剧种近5000首戏曲类曲牌,包括器乐曲牌和文词曲牌(含唱腔曲牌)的原始资料,通过数字化等手段进行全面收集、整理和再加工,建立起“浙江省戏曲曲牌数据库”,积极开展传统戏曲在艺术形态、剧种声腔等专业领域的研究和传承工作。
四、聚焦浙江区域戏剧文化,构建戏曲文化传承传播新模式。扎实推进戏曲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实现本校所有非戏曲表演专业戏曲课程全覆盖,全面提升本校所有音乐专业学生对戏曲传统文化的了解、热爱和传承。组织师生赴全省各地开展“越韵流芳”“喜迎十九大·越拥湘河情”“讴歌新时代·经典永流传”等专场主题演出30多场,为杭州、丽水等地300余名中小学音乐教师开展了戏曲文化集中教学和戏曲进校园活动。学校设立的戏曲(越剧)传承实践教学基地成功获批“十三五”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传承戏曲文化、助力文化建设”项目成功获批浙江省优秀文化志愿服务项目。
上一篇:湖州:多形式立体推进党史宣讲
下一篇:常山:着眼“三力”,点亮劳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