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加入教育法治网!
当前所在:首页 > 教育监督 > 常山:着眼“三力”,点亮劳动教育

常山:着眼“三力”,点亮劳动教育

发布时间:2021-11-20 06:45:38作者:佚名来源: 浙江省教育厅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精神,增强课后托管服务“吸引力”,常山县多举措开展劳动教育,着眼“三力”丰富课后服务内涵,让课后服务变得更生动,更丰富多彩。

  着眼校内主力,劳动主题实践丰富多彩

  结合劳动教育特色,通过开辟劳动实践基地、开设家政课程等方式,整合校内外师资力量,精心谋划“双减”背景下学校育人模式转变,在课后服务中融合劳动教育,丰富课后服务内涵,让孩子走出教室,给孩子更好的劳动体验、更深的童年记忆。

  一是“劳动+思政德育”主题实践。挖掘思政课程中的劳动元素,如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尊敬师长、善良孝顺、勤做家务、热爱生活、节约粮食等,把这些劳动元素和拓展服务课堂、劳动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形成“劳动+思政”融合育人效应。

  二是“劳动+体验教育”主题实践。在校园内开辟种植基地,开发甘蔗、油茶种植课,组织学生在劳动基地种植甘蔗、油茶,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劳动与丰收的乐趣。组织学生在劳动实践基地进行“学农务农”体验教育,种菜、浇水、拔草、施肥,感受劳动的艰辛。

  三是“劳动+家校共育”主题实践。根据农时特点,开展亲子劳动日、云耕播种季、云耕收获节、共植成长树、毕业树等活动,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参加,在互动中培养家长与孩子的亲密感情。结合“三净三齐三参与”活动要求孩子积极参加劳动实践,每天主动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在劳动实践中增长生活自理能力,体验劳动乐趣。

  着眼校外借力,劳动教育融合特色发展

  县教育局主动与地方政府对接,与当地企业开展合作,组织相关教师学习、培训劳动教育课程,立足地方特色,在课后服务中引入传统劳动工艺,丰富课后托管服务,让地方特色在课堂内融入传承。

  一是深挖地方特色。立足地方特色,结合学生兴趣,选定木工、竹编、箍桶、贡面等传统劳动工艺进入课堂,邀请传统手艺人进校授课,利用学校闲置校舍,规划挂牌“民家”工作室,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手工艺内容,组织学生报名参与传统劳动工艺学习,丰富课后服务特色体验。

  二是设计特色课程。与当地企业开展合作,组织相关教师学习、培训劳动教育课程,每周开设学农务农、科学育果、田园风光、云耕花艺、劳动操、耕读时光、花样竹编、家务小能手、梦想小厨师、劳动情景剧等多项劳动拓展课程,充分发挥课程的综合育人作用。

  三是创建实践基地。在油榨工坊挂牌设立劳动实践基地,利用当地油茶产业资源,组织学生前往参观参与油榨工艺。创建校外水稻种植实践基地,参与、体验水稻种植、田间管理、收割、稻草转有机肥等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着眼社会助力,公益劳动彰显家国情怀

  校外蕴藏着丰富的课程要素,是实践育人、体验育人的最佳德育资源。常山县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参与到社会公益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公德意识和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奉献社会的爱心。

  一是劳动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展图书馆公益活动,让学生前往县图书馆、新华书店参与图书的归类整理和纪律引导,组织学生到城区各公园进行烟头不落地、垃圾分类文明劝导,清理路面垃圾,通过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是劳动教育与主题活动相结合。开展“爱老敬老”“守护宋诗之河”等主题活动,赴县绿城颐养中心开展“情暖夕阳”志愿慰问活动,为老人们打扫卫生、整理房间,给他们带去温暖和欢笑;分年级组织学生开展节水、护水、巡河毅行活动,清理河边垃圾,向来往行人发放宣传材料,争做“护水小卫士”。

  三是劳动教育与关爱劳动者相结合。组织学生慰问关爱环卫工人、外卖员等劳动者,走上街头为环卫工人送姜茶,学生在奉献中享受快乐,体验劳动艰辛,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态度、劳动习惯,让学生学会重视劳动,尊重劳动成果。


原文链接:http://jyt.zj.gov.cn/art/2021/11/18/art_1543974_58918326.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教育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金政国信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教育法治网 jyfz.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