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中医药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了“以文化人、厚重基础、注重传承、勇于创新”的办学特色,培养出了十余万中医药和健康服务相关专业人才。为主动适应疫情防控新挑战、健康中国战略新任务和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新要求,学校转变教育理念,转化办学优势,以“双转”促“双创”,历经10余年建设与实践,形成符合学校办学实际,彰显中医药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和育人模式。
一、强化“以创立人”,创新性提出中医药创新创业教育新理念
一是打造融价值塑造、文化引领、实践淬炼于一体的思创育人模式,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医学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职业素质等元素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成才观和价值观。
二是构建夯实基础、提升能力、增强素质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和实践体系,注重问题与实践导向,突出思维创新与训练,转变学习行为与方式,重视学生知识拓展与更新。
三是建立一支具备创业情怀、学识能力和先进理念的“专业+创业+产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师生共创,相互带动,在教学与实践中共同成长。
四是升级优化“全覆盖、全过程、全方位、全要素”的创新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完善体制机制,强化政策扶持和资源保障,进行专业指导和精准服务,助推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落地、发展壮大。
二、突出“五创融合”,构建中医药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夯实基础,构建“课程群+微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建立以必修为基础、选修为拓展、辅修为提升的,由创业通识、专创融合、科创融合、创新创业方法和创新创业微专业五大课程群构成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二是突出能力,建立“三阶六进”实践训练体系。构建了初阶进课程实训、系列活动,中阶进研究项目、训练营,高阶进孵化项目和各类竞赛的“三阶六进”实践体系。
三是强化支撑,建立“训练+孵化+实践”平台服务体系。整合校内外资源,建设突出创新训练、创业孵化、创业实践的创新创业平台服务体系,包含校内大学生创新教育训练平台、大学生创业孵化平台和校外双创实践基地。
四是加强指导,建全“课程教学+项目培育+创业帮扶”师资队伍。通过内培外引,立足专业、面向产业、指导创业,建立一支由创新创业课程教师、项目指导专业教师和校外创业导师构成的校内外、专兼职、全程化双师型教师队伍。
三、创新体制机制,建立中医药创新创业教育保障体系
一是优化组织架构,完善学校、学院、专业和项目四级联动机制。成立以校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建立教学指导委员会、管理委员会及竞赛组委会,健全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服务、教学改革、科研创新、大赛组织及奖励制度共计36项,转化学校科研、教育、资源、文化、人才和产业优势。
二是共建共享共赢,建立校地企三方协同机制。学校与11个政府、20个企业、4个研究院所、5个高校和2个投融资机构等加强合作,建立常态化对外交流和工作协商机制,实现政产学研用“五融通”,建设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技术服务平台,与济南、青岛、泰安等地市政府,南粤集团、鲁南制药、东阿阿胶、浪潮集团等企业,南京中医药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学校,中国中医药科学院、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等研究院所建立合作,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力度,加强科技创新,促进师生共创项目成果落地转化。
四、聚焦产业发展,营建中医药创新创业教育“四链融通”生态环境
一是教育链推动创新链,建立了3个产业学院、1个科教学院和3个对接产业的专业群共17个专业,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挖掘创新创业项目。
二是创新链面向产业链,开展科研攻关和成果转化,建立中医药创新研究院、鲁澳中医药产业研究院等10个研究院(所),在中医药的科技创新、临床研究、品质鲁药、诊疗装备、综合服务、海外传播等领域开展重大科研攻关40项,服务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十大产业、“康养济南”“青岛海洋经济”等重点产业发展领域;
三是产业链支撑创业链,建设校外双创实践基地,组建中医药产业科技园,吸引政府、企业各类中医药产业资源20余项,推动落地大学生创业实践项目104个,为创业项目孵化供产业资源和服务保障,助力项目孵化落地。
四是创业链反哺教育链,利用社会和校友资源,建设了以企业家、投资人、中医药专家为主体的创业导师队伍。建成5300平米、可以同时容纳120个创业项目、400余人办公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培育孵化出年产值逾千万的大学生创业项目2个,百万以上的大学生创业项目4个,实现了“中医药+”产业聚合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