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加入教育法治网!
当前所在:首页 > 教育监督 > 宁波市鄞州区:坚持“三合力” 打造校园足球“体教融合”区域样板

宁波市鄞州区:坚持“三合力” 打造校园足球“体教融合”区域样板

发布时间:2022-01-22 07:47:59作者:佚名来源: 浙江省教育厅

  2020年以来,宁波市鄞州区以获评“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县(区)”为契机,着力完善体制机制充满活力、基础条件保障有力、文化氛围蓬勃向上、中小学生广泛参与、运动水平显著提升的可持续发展的校园足球生态,并取得明显成效。截至2021年12月,区内七成中小学为区级校园足球布点学校,三成为省级以上校园足球特色学校;16所幼儿园为省级以上足球特色幼儿园。在2021年至2022年浙江省校园足球联赛(宁波赛区)初中组比赛中,鄞州区学校包揽男女组冠军,在2021年全市中小学校园足球比赛中共获得6个冠军,创造了鄞州区校园足球比赛的历史最好成绩。

  一、突出“联创”“共建”张力,强化要素支撑保障

  鄞州区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学校为主体,强化部门协作与社会力量参与,整合各方优质资源,营造校园足球发展良好环境。

  坚持条抓块统,区镇(街道)联创出实招。该区出台《关于开展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方案》等文件,加强财政、体育、人社等部门协调联动,将校园足球纳入区域五年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区财政专设年度经费100万元,用于场地建设、日常训练等工作;镇(街道)根据财政管理体制,及时足额落实专项经费,加强场地规划和设施建设。2020年以来,全区累计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新建学校笼式足球场12个,改建、扩建校园足球场20余个。

  坚持广泛动员,社会共建强动能。全区主动挖掘宣传校园足球活动,利用各类媒体开展青少年足球赛事直播、宣传等活动,扩大校园足球社会影响力,并吸纳体彩公益金、各类企事业单位为校园足球活动提供各类形式的赞助及资金保障。充分发挥各级足协的专业和平台优势,帮助学校定期组织赛事活动,培育并挖掘足球“苗子”。此外,该区还引进省超级联赛冠军球队大榭银博、新城、首发等10余家足球俱乐部入驻校园开展合作,与政府保障互为补充,每年帮助中小学校开展师资培训、学生青训以及赛事组织等相关活动120余场。

  二、着眼“课程”和“竞赛”活力,构建长效培养机制

  该区注重校本课程与竞赛运动相结合理念,构建校园足球内生机制,让足球扎根校园。

  挖掘内涵,构建足球校本课程体系。鄞州区重视学校足球课程建设并将其列入体育课教学,要求全区各中小学校每周开设1节足球课。其中,省级以上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将足球课程开设、足球教学与训练、足球大课间与课外活动开展作为重要建设内容,引导学校因地制宜创新开发校本足球课程。截至目前,全区累计有足球校本课程28个,获市级以上奖项26个,市级以上足球特色小学实现自主教材全覆盖。

  因地制宜,创设两级足球联赛机制。该区把校园足球列为学校体育竞赛的重点项目,初步构建起纵向贯通、横向衔接、规范有序的初中、小学两级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机制。校内竞赛以“足球嘉年华”等形式多样的校内比赛为主,区级联赛则实行每年一次的“中学八人制”“小学五人制”比赛,全国和省级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固定参加各组别比赛。截至目前,全区学校共计有足球校队152支,队员达2000名以上,覆盖47所中小学,区级以上荣誉获奖率达90%以上。

  三、提高“引育”和“培树”战力,增强师生队伍素质

  全区创新校园足球工作室机制,着眼教师和学生两支队伍建设,加快提高校园足球运动水平,做大做强校园足球品牌。

  内育外引补短板,提升师资专业素养。全省率先成立区级校园足球工作室,营造校园足球可持续发展生态,加强校园足球教师队伍建设,与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合作办班,通过定向招聘、委托培训等方式,培养专业足球教练员,同时引进高水平退役足球运动员、专业足球教练资源,帮助学校开展球队训练、组织比赛、培训教师。截至目前,全区累计有专业足球教师78人。其中,具有亚足联-中国足协C级教练员证书的15人、亚足联-中国足协D级教练员证书的49人。

  层层选拔强基础,创建学生成长闭环。开辟足球特长生输送渠道,建立“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有机衔接的足球特长生招生考试政策,完善学生培养机制,建立健全足球特长生文化课学习、训练与竞赛管理制度,选送学生参加各级足协等机构组织的夏令营、冬令营,打通与省市少体校、足球学校的人才输送渠道。截至目前,全区具有国家一级运动员等级的54人、国家二级运动员等级的79人;有1位学生入选U16(16岁以下年龄段)十一人制国少队队长,有6位学生先后输送到国内俱乐部;在浙江省2020年青少年校园足球最佳阵容遴选活动中,该区10名学生入选最佳阵容。


原文链接:http://jyt.zj.gov.cn/art/2022/1/18/art_1543974_5891864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教育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金政国信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教育法治网 jyfz.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