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绍兴市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新时期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精神,积极引导在绍高校抓牢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和课堂教学“主渠道”,形成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效应,在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加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聚焦教育理念变革,推动教书与育人融合发展
一是“教书”向“教书育人”转变。开展“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大讨论、专题辅导、专题讨论等活动,教师对“育人主体”定位的认同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增强,主动把价值塑造融入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行动自觉不断增强。
二是“思政课育人”向“全课程育人”转变。深化《“课程思政”行动计划》,实施“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工程,组织“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示范课评比等活动,推动形成浓厚的思政课、专业课、通识课协同育人氛围,协同育人效应和合力持续提升。
三是“课堂育人”向“全方位育人”转变。遵循学生成长发展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充分整合学校教学体系、管理体系和服务体系的育人资源,深化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工程,建立健全大思政工作格局。
聚焦课程内容变革,推动知识与价值融合拓展
一是紧扣主题深挖育人元素。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统梳理典型思政元素,组织研编《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编制指南》,推动高校教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德育内容全面融入课程设计,夯实课程思政的内容供给基础。
二是因势而新谋划专题设计。高标准组织落实专题教学工作,引导鼓励教师根据专业特点撰写专题教学设计方案。形成疫情防控专题教学设计方案724例,形成典型教学案例129个,遴选出示范教学方案70例,创建案例资源库,为“课程思政”学科专业全覆盖提供了重要支持。
三是贴近地方彰显文化内涵。结合绍兴历史文化和名人资源优势,积极培育“越地名人·家国情怀”示范通识课,搭建在绍高校“越课堂”在线课程建设平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特质融入教学,积极引导学生增强爱国主义、厚植家国情怀,进一步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认同、理论认同、制度认同、文化认同。
聚焦教学方法变革,推动认识与实践融合运用
一是强化认知引导。探索形成在课堂上“见机行事”式切入德育元素,“借题发挥”式讲述德育案例,“润物无声”式将价值引领渗透到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
二是强化互动互启。建立教师教学随记和学生学习随感案例库,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共同参与“课程思政”建设,共同提高“课程思政”建设水平。“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启动以来,在绍高校师生通过微信小程序即时上传教学随记、学习随感共计20万余条。
三是强化实践反思。坚持共情力行,完善实践育人体系,统筹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大学生社会实践、专业课实习实训协同育人体系建设。启动“走读绍兴·越享未来”系列活动,引导在绍高校大学生走进重大产业平台、探寻古城文化,将思政课堂搬进企业田间,实现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实现了理论与实践在时空维度的融会贯通。
聚焦体制机制变革,推动内力与外力融合同向
一是打造大思政教育教学模式。坚持把思政课程整合进课程思政的架构中去,深化市委宣传部与高校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制度,加快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不断强化“思政课”对“专业课”、“通识课”的育人要素供给和支持。
二是构建课程思政教学共同体。组建在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联盟,成立在绍高校课程思政教研中心,跨学科、跨学院组织遴选课程思政带头人,组建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实行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集体备课制、团队研课制、相互听课制。通过项目化建设,培育一批思政功能突出的示范专业课,全面提升“课程思政”工作能力。
三是健全课程思政育人评价体系。完善“学评教”体系,推动“课程思政”理念全面融入人才培养方案,提升“育人”评价指标比重,将德育元素运用列为评教核心内容。健全课程思政考核体系,强化对“课程思政”工作实效的考核,将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及实际成效作为评优、评先、评奖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