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我们相信,最纯真的爱心是最美丽的财富。你们的艰辛我们有目共睹,你们的成绩我们一一见证。老师们,你们辛苦了!”近日,一封来自四川凉山洒拉地坡乡中心小学的感谢信,送到了退休教师阎怡男和邹晓燕夫妻的手中,他们在该地的支教暂告一段落。
“过不一样的退休生活”
从浙江万里学院退休后,阎怡男和邹晓燕决定换种方式继续投身教育事业——到偏远地区支教。2017年开始,他俩先后到河南南阳方城县柳河乡邢庵村郭庄小学、甘肃陇西县菜子镇先锋小学、陕西汉阴县金红村渭溪小学、湖南宜章县黄家镇大黄家小学支教。
“退休以后,我和我丈夫有了更多的空闲时间,就想着要继续在教师岗位上发光发热,而且教学育人一直是我们喜欢做的事情。”邹晓燕表示,这是她和丈夫早就规划好了的退休计划。
2021年8月,是阎怡男和邹晓燕支教的第五个年头。他俩决定到四川大凉山昭觉县的三岔河镇洒拉地坡乡中心小学其中一个校点上游小学支教。
去之前,基金会的小辛老师告诉他俩,上游小学原是个村小,后来撤点并校就只剩下了年纪小不能走远路的四五十个一二年级孩子。而且校园海拔有2500多米,小辛担心他俩身体不能适应。
了解情况的阎怡男和邹晓燕俏皮说:“没问题,比这高的也能适应。”于是,他俩简单收拾行李后,去年8月31日如约来到了四川大凉山。
“办法总比困难多”
他俩的教学任务是带二年级36个彝族小学生的语文和数学,还“捎带”负责德音体美劳授课等。
“就这样,我们老两口的第五个支教周期开始正式进入角色了。”邹晓燕轻描淡写地说道,但是真正的教学生活远没有他们说的那么轻松。
开学第一周,阎怡男和邹晓燕除了要及时帮助家长和孩子完成报名注册之外,还要从几乎废弃的地方中收拾宿舍。第一天上课,阎怡男和邹晓燕感到很新鲜,孩子们也充满了新奇。
“孩子们的新鲜在于我们俩老头、老太太居然说话很好听,唱歌也很好听。我们的新鲜在于每一个名字都像是穿心而过,冲击力极强但又记不住。吉洛日牛、吉格阿牛、吉克阿洛、沙马茨尔、特久一雄、阿巴华东等等。”阎怡男回忆起第一节课的情景,还忍不住想笑。
可接下来,孩子们的表现给了阎怡男和邹晓燕一个“下马威”。他俩发现,二年级的孩子们居然完全没有课堂意识,天真到上课时间满地跑、漫天吼。
“这可不行”,两位老师决定创新教学方法:先从习惯养起,同时减少书写作业的量,增加背诵的口头作业,尽量在课堂上就完成练习;对于上课迟到、纪律散漫的现象,他们给予轻罚,来晚的同学要比早到的同学多跑两圈,偶尔正常到校就给他们鼓励;将他们难懂的知识点编成朗朗上口的歌谣……
一个学期下来,孩子们的成绩居然超出了校方的期望值一大截,这也让他俩无比自豪。
有一次,阎怡男和邹晓燕把“小蝌蚪找妈妈”的课文编成拟声故事,孩子们睁着亮晶晶的眼睛,听得格外入神。阎怡男无意间看到校长站在教室的窗外也听得很认真。
“后来听说校长夸这次来的老教师真是会讲课,认为我们的爱心、责任感和业务能力是当得起这个说法的。校长应该是对我们这对老教师放心了吧。”阎怡男打趣道。
“他们给予我们的更多”
孩子们爱上了这对和蔼可亲的老教师,他们以彝族人特有的热情回报着阎怡男和邹晓燕。
每年的十一月末,都是彝族新年,彝族人总是会在此时将年猪做成腊肉,用食物去礼遇令人尊重的客人。2021年11月的一天,邹晓燕听到有人敲门,她开门后惊讶地发现是二年级的觉你呷和奶奶送来了用自家年猪做的腊肉。奶奶紧拉着阎怡男和邹晓燕的手摇晃着,用不流利的汉语不断说着感谢的话。
“那一刻,我们真的很震撼。我们愈发感受到知识对孩子们的重要,我们爱这群孩子和彝族的乡亲们,就像他们爱我们一样!”邹晓燕动情地说。
孩子们对老师的热烈回应,让阎怡男和邹晓燕每天都被幸福环绕。每当放学铃声响起,“老师再见!”孩子们的告别声从四面八方传来,几乎要将他俩淹没。“很幸福,很幸福”,他俩细心地叮嘱每一个孩子,和孩子们热烈地拥抱击掌,被孩子们簇拥着推到学校门口。孩子们一个个走上蜿蜒的山路,但总有几位因为不舍又冲回他们的怀里,就这样反反复复,拉钩约定明天还会再见。“阎老师!”“邹老师!”孩子们亲切地呼唤依旧不断,邹晓燕和阎怡男则挥舞着双臂给予回应。
“援建了五所图书室”
每次支教结束,阎怡男和邹晓燕都要在支教的小学建图书室。截至目前,已经建成了五所。
2018年4月,他们成功地将图书角落户到了菜子镇先锋小学。同年6月,第一批儿童适龄课外图书近900册运抵学校。
邹晓燕和阎怡男被宁波市关工委评为“最美五老”志愿者,被浙江万里学院评为“最美万里退休人”。他俩的支教故事被更多人知道后,亲朋好友们尽自己所能大力支持他们。
五年来,有身边的亲人自发捐款,为的是给当地的孩子买一些所需的用品;国家电网的工作人员为学校升级设备,看到村小缺乏物资以后又发起了捐款;红色志愿者在村小中来回穿梭,温暖常在;浙江万里学院刘守燕老师联系到了“屹山资产杯”足球赛组织者,又向小学捐书1500册;阎怡男的学生——在浙江省级新闻单位工作的李锋、刘梅,联系浙江的企业,为甘肃陇西的孩子捐赠羽绒服和图书室。
“我们惊喜地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在用自己的方式给这个社会献出自己的爱心。”而这对夫妻教师的行为也在感化更多人加入到支教的队伍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