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加入教育法治网!
当前所在:首页 > 教育热点 > 长安大学完善就业服务工作格局助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长安大学完善就业服务工作格局助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发布时间:2022-02-19 18:15:17作者:佚名来源: 陕西省教育厅

  长安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稳就业”“保就业”决策部署,准确把握新阶段、新形势下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化研判,主动作为,不断完善就业服务工作格局,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加强就业引导,多措并举助力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优化设计,健全就业工作机制。严格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和“全员工程”,由学校党政一把手担任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优化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构成,在原有成员部门基础上增加教育研究与评估中心等单位,依据职责,协同合作。坚持落实目标责任制,立足国家战略需求、行业特色需求、毕业生实际需求三层需求,完善就业队伍专业化体系、就业工程全员化体系两个体系,推进就业服务精准化、就业指导精品化、就业管理精细化“三化”行动,全面构建行业特色高校高质量就业体系,致力培养更多优秀毕业生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出台实施就业招生联动机制暂行办法,加强就业与招生、人才培养的协调联动,把毕业生就业深造情况作为学院(系)年度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充分调动院系领导、学科与专业责任教授、研究生导师参与就业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严格执行每日就业信息报送制度,做好“周落实、月总结、阶段达目标”工作,发挥指导、提醒、督促、激励作用,确保完成预期就业目标。

  

长安大学多措并举不断提升就业指导服务质量

  ——精准施策,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一是开展高质量校园招聘服务。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要求,根据校园招聘活动特点制定预案、细化服务,在安全、可控、有序的原则下,开展校园招聘活动。充分发挥校园招聘活动求职成本低、岗位信息可靠、招聘流程便捷等优势,结合毕业生求职特点,坚持“服务学生、服务招聘单位”理念,为用人单位在交通、住宿、场地、设备等方面提供帮助,以优质服务赢得用人单位的信任和支持,为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应聘环境。利用寒暑假开展就业市场拓展工作,积极对接优质企事业单位进校参加各类线下专场招聘会、组团招聘会、大型双选会等,着力打造优质、稳固的就业市场。二是开展精细化就业指导教育。坚持国家导向、学校培养、学生需求相结合,整合校外机构和优秀校友资源,构建价值引领与职业规划、就业指导与技能提升、教育教学与理论研究紧密结合的高水平就业指导教育体系。强化校内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组织骨干教师参加校外高层次就业指导培训,举办两期职业规划教学认证培训班,培训校内师资85人次。启动“优秀导师进课堂”项目,聘任企业高管、优秀校友、就业典型等校外就业指导教师25名,加强校内外联动,打造专兼结合的高水平师资团队。深入开展就业工作理论研究,聚焦西部高校部分大学生群体就业发展对策、行业特色高校就业服务策略,完成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长安大学)专项课题、长安大学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示范项目各一项。依托就业指导教研室,不断优化《大学生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等通识选修课程的内容供给,从“新生教育工程”入手,全过程、全方位地关注和指导学生做好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在陕西省首届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大赛中获三等奖。加强第二课堂建设,打造“生涯·长大”职业规划品牌,通过举办“长大职播间”“长大职训营”“职场逐梦名企行”等子品牌活动,构建校院两级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丰富就业指导教育内容,面向毕业生开展分层分类的就业指导与价值引导,提高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三是提供精准化就业信息服务。不断强化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持续优化“学生就业信息网”内容,提供就业政策宣传、就业信息发布、学生自我推荐、企业自助服务等栏目,着力为毕业生、用人单位和社会公众提供真实全面、权威及时的咨询服务。通过网站为毕业生提供3000余家用人单位的5万余个就业岗位信息。提升就业信息管理系统功能,进一步优化用人单位使用体验,增强就业服务、就业管理、统计分析的规范性、及时性、科学性。推进“就业信息员”入班级,建强师生协同、专兼协力的就业工作队伍,通过工作群分层分类向毕业生精准推送就业岗位。重点发挥“长大就业”微信公众号的宣传效应,为毕业生提供实用有效、及时便捷的招聘信息,广受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好评。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深入开展“我为师生办实事”实践活动,优化毕业生事务在线办理功能,为毕业生高效办理业务提供保障。四是开展针对性就业困难帮扶。对于家庭经济相对困难毕业生、学业困难毕业生等特殊群体,强化就业指导,树立就业自信,积极协调资源推荐就业。在校内设立33个毕业生见习岗位,帮助就业存在困难的毕业生缓冲就业压力;开发科研助理岗位,积极引导有需求的毕业生申报。春秋季招聘高峰期,不间断开通发往省内其他高校的“就业直通车”,为毕业生求职提供交通便利。“就业直通车、上门送服务——为学生就业保驾护航”获评学校机关作风建设“十大方便师生举措”。继续落实教育部全国高校与湖北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一帮一”行动有关要求,结对帮扶武汉城市学院,共享就业岗位信息,共同开拓就业渠道,共同举办各类线上招聘活动,助力两校毕业生充分就业。

  
长安大学紧密对接行业需求稳固拓展就业市场

  ——深耕行业,稳固特色就业优势。紧密对接交通运输、国土资源、城乡建设三大行业发展需求,聚焦服务交通强国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精心打造“全国公路交通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协作组”优质平台,进一步发挥办学优势特色,促进合作机制共建、就业信息共享。提升协作组工作机制实效,不定期举办各类走访交流和校园招聘活动,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以协作组为依托,强化校外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就业指导教育与实践融合、与行业融合,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行业认可度。开展协作组年会,交流探讨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高校就业工作和企业人才招聘的新问题、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与多家行业龙头企业签订就业合作协议,“协作组”组内企业举办多场线上、线下专场招聘会和组团招聘会,为学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提供支持。

  

长安大学看望慰问基层选调生加强就业价值引导

  ——突出导向,强化就业价值引领。坚持以国家需求为导向,积极引导毕业生服务国家战略,奔赴重点区域、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要领域就业。将基层就业作为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试金石”,将重点岗位就业率作为考核二级院(系)就业工作的重要指标。学校主要领导面向学生讲授党课,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价值引导。通过召开毕业生基层就业座谈会、发放基层就业奖励、表彰基层就业先进、不定期回访慰问等,选树基层就业先进典型,弘扬正能量。持续拓展基层就业渠道,在“学生就业信息网”设置“基层就业”专栏推送基层就业项目。深化回访、调研工作,紧密对接各地各部门,收集选调生、“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应征入伍等基层项目的岗位需求。联合校内相关部门,开展线上推介、线下宣讲活动,向毕业生介绍相关政策,引导毕业生积极报名。以学校70周年校庆为契机,举办“迎校庆、树典型、促就业”系列活动,通过宣传榜样的力量,传递昂扬向上的就业价值观,激励更多毕业生强化使命担当,厚植家国情怀,在择业就业过程中聚焦国家需求、服务国家发展。

  

长安大学积极对接优质企事业单位进校参加招聘会双选会

  ——强化创新,就业创业深度融合。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第一课堂,强化“双创”师资队伍建设,持续推进“创意-创新-就业-创业”四维融合的“双创”教育模式,确保实践教育“教学-活动-实训-实践”等环节高效开展,形成“部门协作、校院互动、学生参与”齐抓共管的“双创”工作格局。设立3个学分的创业就业必修课,自主建设以省级社会实践一流课程“企业管理与精益创业”为代表的20余门“双创”精品课程,实现本科生“双创”基础课程全覆盖。推进校企协同育人,扎实推进双创训练计划,持续强化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和创新创业基地建设,新增校外实习实践基地18个。联合共建实践育人基地,推进三维可视化技术在教学环节中的应用,增强专业实践教育与社会生产需求的契合度,提升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本年度申报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687项,评审推荐400项申报国家级、省级大创项目,在校本科生大创项目参与率超过50%。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意、创新和创造能力,重视专利知识产权培训,积极促进学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将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优质场地保障纳入学校重点工作,渭水校区“明远湖畔”众创空间投入使用,可同时容纳300余人开展创新创业项目制作、工作交流和商业洽谈。首批接纳25支创新创业团队入驻,其中有6支2021届大学生创业团队入选。积极开展“互联网+智慧云创客”建设,完成线上项目聚集、线下孵化转化的移动“互联网+智慧双创”服务平台开发,已有1000余项优秀双创项目在平台网上进行展示,并逐步进入创业实践环节。

  

  (责任编辑:张晨悦审核:刁巧燕)

  


原文链接:http://jyt.shaanxi.gov.cn/jynews/rdjj/202202/11/121092.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教育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金政国信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教育法治网 jyfz.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