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加入教育法治网!
当前所在:首页 > 网友声音 > 青岛理工大学以劳夯基 促进“五育”深度融合

青岛理工大学以劳夯基 促进“五育”深度融合

发布时间:2022-03-12 06:03:55作者:佚名来源: 山东省教育厅

  青岛理工大学不断探索劳动教育实施路径,对现有劳动教育资源、载体和方式等进行系统整合,以劳夯基,将劳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充分发挥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促进“五育”深度融合。

  一、以劳树德,健全人格提素质

  学校围绕“以劳树德”探索构建一体化劳动教育体系。学校以劳动课程为中心,出台《青岛理工大学新时代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全面实施36学时的劳动教育培养计划,重点讲授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劳动精神、劳模精神与工匠精神、劳动安全及相关法律法规等知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就业择业观,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学校积极探索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一方面将劳动教育融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职业生涯规划课、心理健康教育课和创新创业课等,从就业、心理、创业等方面,对学生开展全方位、立体化的劳动教育;另一方面,专业任课教师深入挖掘专业课中的劳动教育元素,带领学生学习行业、专业领域的劳动模范与大国工匠精神,重在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精益求精的敬业观念,依托校内外实习和实训场所,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将劳动教育与实践有机融入教学课堂。学校创新劳动教育与校园活动相融合。举办关于劳动教育的专题论坛、主题沙龙、辩论赛、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各党支部、团支部抓住雷锋日、植树节、五一劳动节和志愿者日等节点开展劳动教育相关活动,同时将劳动教育融入学生社团、学科竞赛和社会实践中,营造好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劳育氛围。

  二、以劳增智,知行合一促创新

  学校不断探索构建“劳育践创、以创促劳”劳创融合模式,把知识体系的传授与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劳动中激发大学生探求真知的勇气,在钻研中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专注的工作作风。学校全面开放实验室。其中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56个实验室、20000余台(套)仪器设备对全校学生开放,并安排相关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利用周末、寒暑假时间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科创比赛,塑造与培育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就业创新创业能力。学校积极搭建劳动实践平台。通过打造就业创业实践基地,开通“校企直通车”服务项目,为学生实习训练提供有效支持。

  三、以劳强体,增强体质强意志

  学校制定学生宿舍卫生管理细则、学生宿舍卫生检查及评分标准,每周三下午宿舍自行开展劳动大扫除活动,通过开展选树“标准宿舍”、毕业生“留一间雅室”等活动,将宿舍“溯源”到入校之初,延伸到离校之日。学校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拓校内勤工助学岗位。推出“以岗代补、以劳代助”的资助模式,经济困难学生自愿报名并完成培训后,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报酬、提升素质、磨炼意志、学得技能、增强劳动荣誉感和生活自信心。学校上线校内志愿服务平台,引导学生投身校园志愿服务活动。在宿舍搬迁、新生入学、疫苗注射、核酸检测和新图书馆启用等场合都能看到志愿者们的身影,志愿们以饱满的激情,主动担当的意识,在引导返校同学办理进校手续、维持秩序、搬运行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志愿者们体验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合作精神,改善人际交往能力。

  四、以劳育美,享受乐趣增体验

  学校通过开展劳动教育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引导同学们认识劳动中蕴含的“美”的元素,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通过公寓“青春放映厅”平台,播放全国劳模电影,引导学生感受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独特魅力。在劳动节、感恩节等节点开展向公寓宿管人员、食堂工作人员和安保人员致敬活动,激发大学生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关注和敬重在平凡的岗位上辛勤工作的普通劳动者,发现劳动人民的内心之美和精神之美。学校还鼓励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积极参与网络文化作品创作,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劳动体验奉献之美、创造之美。

  

  


原文链接:http://edu.shandong.gov.cn/art/2022/3/2/art_11972_10298363.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教育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金政国信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教育法治网 jyfz.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