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加入教育法治网!
当前所在:首页 > 网友声音 > 山东科技职院加强校企深度融合 创新实践人才培养模式

山东科技职院加强校企深度融合 创新实践人才培养模式

发布时间:2022-03-12 06:03:41作者:佚名来源: 山东省教育厅

   近日,机械工业发展中心、全国机械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公布了全国机械行业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遴选结果,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山科-歌尔‘双主体、三环境、四阶段’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入选“十佳案例”。

  山东科技职业学院与歌尔股份有限公司以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等专业人才培养为切入点,历经“冠名班-订单班-学徒制班-工匠专班”4个阶段、12年的合作育人探索与实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山科-歌尔”人才培养新模式,全面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遵循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创新提出多环境协同育人理念。基于教育生态理论,积极对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兼顾学生、行业、企业、学校各方诉求,将职业教育教学与企业生产对接,创新提出了多环境协同育人理念,实现了校企良性共生共赢和产教深度融合发展。

  创新实施“双主体、三环境、四阶段”人才培养模式。厘清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重点面向先进机械制造职业技能高端岗位,聚焦工艺设计与实施岗位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职业能力需求,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校企双重管理,基于“学校+歌尔产业学院+企业”三种环境,分段培养学生“基础能力-核心能力-综合能力-岗位能力”四种能力,形成递进式能力成长培养体系,创新实践“双主体、三环境、四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

  课岗融合,构建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平台+模块+方向”课程体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课岗对接,遵循高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职业发展规律,聚焦岗位方向,充分体现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和适应性,选取教学内容;校企深度融合,将企业项目、真实案例等实际生产要素融入教学内容中,形成了一系列典型工作任务案例、教材,开发了“学训”一体模块化课程和技能训练包,实施“项目引领、任务驱动、学训一体”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融入企业文化,构建“三进、三认同”职业素养训练体系。基于学校素质教育体系,将企业文化、工匠精神提前融入教育过程,创设多个职业素养培养环节,推进企业文化进校园、企业大师进课堂、职业元素进课程,提升学生的职业认同、企业认同、岗位认同,形成了“三进、三认同”职业素养培养体系。

  构建“专兼结合、优势互补”双师型师资队伍。歌尔产业学院阶段师资队伍由学校专任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组成。根据课程需要,企业选派优秀工程技术人员和齐鲁首席技师、潍坊市首席技师等技能大师担任核心职业能力培养教师,充实教师队伍。企业教师实行定期流动机制,学校制定兼职教师灵活备案制度,形成专兼结合教师队伍,发挥各方人力资源优势,培养学生核心能力。

  搭建协同育人平台,创新人才培养保障体系。校企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搭建“学校+产业学院+企业”育人环境,公司捐赠1000余万元先进设备,双方共同出资组建技能训练中心,形成真实职场教学环境。合作开发教学生产案例300余个、活页教材10部、理实一体化课程10门,配套数字化资源,形成网络教学平台。企业对学生实施双元评价,并与绩效激励相结合,评价结果与入职、内聘、定级相挂钩。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成绩显著,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成效显著。企业育人极大地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公司专门设置部分核心技术岗位接收工匠专班学生就业,并为其提供与本科生同等的优厚待遇,合作培养学生规模由最初的每年22人,增加到现在每年200人。校企合作极大地推动了行业企业发展,校企双方牵头成立了山东省模具设计与制造产教联盟,山科-歌尔校企合作项目被教育厅认定为“山东省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示范院校和企业”,歌尔股份也入选了第一批国家产教融合型企业。校企合作极大推动了专业高水平建设,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入选国家骨干专业,成为国家优质校、省高水平专业群和“双高计划”特色项目重点专业群的龙头专业。“山科-歌尔”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被人民日报等媒体广为报道,在全国机械行业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

  

  


原文链接:http://edu.shandong.gov.cn/art/2022/3/2/art_11972_10298362.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教育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金政国信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教育法治网 jyfz.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