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学深入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学科交叉融合要求,发挥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优势,秉持需求指引、示范带动、创新模式的发展思路,通过教学科研单位副职干部交叉兼职工作推进多学科交叉会聚,从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层面出发,探索一条破局学科交叉困境的组织路径。
西安交通大学启动教学科研单位30名副职干部交叉兼职工作
——以需求导向为牵引,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出台《推进学科交叉的实施办法》,加强学科布局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大力推进学科交叉人才培养、项目培育、平台建设、团队建设等,以期优化学科结构,找准优势和特色,突出建设重点。探索选派30名副职干部到教学科研单位交叉兼职,构成了近70个学科交叉融合点,丰富学科交叉门类,增强学科交叉动能,树立跨学科思维和认识,从思想源头上为交叉融合孕育生长土壤。选派各学科优秀年轻教师赴相关学院挂职,带动影响研究团队突破守旧思维观念,产生新的碰撞和理念,着力为满足国家重大需求、做好社会民生保障、破解“卡脖子”问题、探索人类科技未来发展方向贡献力量。探索理工学科和人文社科教师校内双聘机制,如为新闻与新媒体学院选派电子与信息学部教师担任副院长,推进建成智媒体与社会治理跨学科平台、新媒体智慧学习工场及智能媒体实验室,为打造具有学校特色新闻与新媒体学科、打好“工字牌”提供支持。
西安交通大学开展医工交叉周系列活动
——以关键少数为抓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提升参与决策力度,作为学科交叉的桥梁和纽带,要求交叉兼职干部作为班子成员参加交叉学院的党政联席会、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等,全过程深度参与交叉学院的决策及运行过程,充分发表意见,提升决策的科学性。提升资源整合力度,通过交叉兼职机制,使“强势”学院带动“弱势”学院,“资源丰富”学院带动“资源贫瘠”学院,改变现有教师依据个人研究兴趣点开展合作的随机模式,推进跨学科学术活动参与,打破“信息屏障”,推进交叉研究项目的统筹实施。提升组建团队力度,通过干部交叉兼职,实质性地参与交叉学院工作,组建大团队、申请大项目,深化学院、学科间学术资源软硬件的共享,淡化边际界限,推进共建共融,凝聚交叉学科合作。提升管理效能,进一步落实“放管服”改革精神,通过不同学院之间的常态化沟通和信息共享,简化工作流程,提升行政效率,并以此撬动制度、条件、资源等保障机制的持续改革创新。
西安交通大学开设“领军学者讲通识”跨学科综合性通识课程
——以人才培养为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跨学科为导向,加大人才培养改革力度。依托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联合企业组建若干个未来技术实验班,瞄准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布局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储能等新兴前沿交叉方向,带动各学科的快速发展。设立法律治理学、地球与人居环境科学及工程、语言文化系统学、脉冲功率与放电等离子体、社会发展与管理、口腔生物医学、新媒体与社会治理等7个交叉学科博士点,培养能解决复杂前沿问题的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为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搭建平台,通过项目牵引,推动教学资源汇聚,实现团队式学生培养。推进“通专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建立跨学科课程和知识体系,以课程体系建设、教材建设、实践平台共享、出国交流项目等为抓手,深入贯彻学校理工科学生学文史哲、文科学生学数理化的综合培养理念。
——以交叉兼职为平台,探索干部工作创新。通过干部交叉兼职,进一步锤炼干部,近距离观察干部,实践中检验干部。提升干部选任科学性,立足于持续举贤选贤,放眼学校各个教学科研单位、各个学科,多渠道、多层次、多侧面了解考察,推进选任干部由偏重“选”向统筹选拔、培育、管理、使用转变,激励干部奋发有为。拓展延伸干部培养链,多岗位培养锻炼年轻干部,使其进一步拓展视野,熟悉不同学科管理架构,学习研究它山之石,经受吃劲岗位和双肩职责的再塑造,不断提升行政管理水平和学科把握能力。加强学院间思想文化交流,打破“行政壁垒”,相互理解、求同存异、彼此支持、共通协作,同心同力推进学校建设发展及重大科研成果突破,为高等教育改革中育先机、变局中开新局摁下“加速键”。
(责任编辑:张晨悦审核:刁巧燕)
原文链接:http://jyt.shaanxi.gov.cn/jynews/rdjj/202203/01/121419.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下一篇:写好立德树人“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