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学校以技能大赛为抓手,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不断丰富实践教学体系,持续深化实践教学改革,促进学生技能水平提升。在2021年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日照职业技术学院32支参赛队伍获得9金12银11铜,一等奖和获奖总数再创新高,取得学校历史最好成绩,一等奖数居全省第一。
赛课融合,让大赛有深度。学校通过对国赛省赛赛项内容和要求进行分析,将大赛项目融入人才培养方案、赛项设计融入课程实训项目、赛项评价融入课程考核,改革教学模式,构建符合职业岗位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充分发挥技能竞赛“动力机制”,将技能大赛融入实践课程,延伸到第二课堂,充分撬动学生学习兴趣性和主动性。学校出台《实验实训室5S管理规范》,将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5个要素纳入课前、课中、课后,持续推进5S现场管理。出台《实验实训课学生上课规范指导意见》《实验实训课教师教学规范指导意见》等指导意见,规范落实实训课实施要求,提升学生技术技能和职业素养。学校引导教师赛课融合,立项284个实训课程建设项目,编制实训指导教材。每学期开出50余个技能大赛第二课堂,充分保障师生技能大赛训练。赛课融合,以赛促教,以赛促学,让技能大赛深深扎根于课程之中。
四级体系,让大赛有广度。“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技能大赛已成为职业教育的重大制度设计。学校通过“国赛-省赛-市赛-校赛”四级竞赛体系,推进以校赛为基础的普赛制、开放式改革。校赛以课程为依托,对接产业发展方向和专业教学标准,注重基础通用技能与专业核心技能考核,在突出选拔性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普及性参与,为学生提供技能比武平台,营造学技能、练技能、比技能的优良学风。市赛对接人社部门职业技能竞赛,引导学生教师积极参与企业岗位技术技能比武。在校赛市赛基础上选拔具有潜质学生参加省赛国赛,选拔培养了一批批更具发展潜力的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学校连续12年举办校赛,建立起覆盖全部专业的50余个校赛项目库,每年10-11月定期举办校赛,每届吸引三千余名学生参与。2021年举办校赛58项,承办国赛2项、省赛2项、市赛3项,国赛获奖4项、省赛获奖32项。四级大赛体系,让学生在普适性和选拔性技能大赛中得到充分锻炼和成长。
资源转化,让大赛有厚度。依托专业群,将竞赛项目进行研究、分解、提炼,找出相应的知识点、技能点,开发形成教学资源,如编写竞赛设备或平台的技术手册,整理竞赛题目答案与解析,建立技能训练项目库等,进一步改造转化为课程内容,逐级建立“国赛-省赛-市赛-校赛”资源体系。基于“互联网+”平台形成赛项规程、大赛题库、数字化教材、训练视频等电子资源培训包,对后续参赛师生开展技术技能培训,提升整体学生的技能水平。如机电工程系结合“现代电气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和“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2个赛项建立资源库,调整课程体系,对《PLC控制系统安装调试》等6门核心课程一体化改造,将竞赛资源融入到实训项目,更加注重学生技能培养与考核,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取得很好地培养效果。积累转化形成的丰硕资源,成为培养一批批技术技能人才的营养沃土。
两支队伍,让大赛有活度。学生和教师是技能大赛的两个主体,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学校的整体办学质量。随着国赛改革,赛项设计更具综合性、跨界性和前瞻性,比赛项目难度和挑战越来越大,单靠一两名教师和临时选拔的一两名学生很难完成高质量技术技能指导。学校出台《开展教师专业技能练兵及过关测试的指导意见》《专任教师企业顶岗实践管理暂行办法》《技能指导教师聘用管理暂行办法》《学生技能大赛指导教师选聘管理办法》等制度,规范教师团队和学生梯队建设。建立教师团队,通过技能练兵、企业实践等提升教师技能指导水平,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跨界优势和团队合力。建立学生梯队,通过设立大赛社团等方式,创新大赛育人机制和学生选拔培养模式,组织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参与大赛,建立起以老带新、届届传承的学生大赛梯队。通过规范建设和逐级选拔,保持教师团队和学生梯队的稳定性和传承性,让四级大赛体系活起来。
激励机制,让大赛有力度。学校将大赛工作纳入绩效考核,推进技能大赛校系两级管理。学校出台《学生参加技能大赛管理及奖励办法》《学生业余技能训练管理实施意见》《学生技能大赛学分转换与积累办法》,系部结合实际制定大赛管理细则。对于参赛赛项给予资助与奖励,参赛学生可获学分奖励,获奖学生享受相关专业课免试、学分转换等政策,教师指导大赛工作量单独核算,国赛一等奖指导教师职称评聘直接进入“直通车”等。切实有效的激励措施,充分调动起系部、教师和学生的参赛积极性。
统筹协调,让大赛有温度。教务处和系部根据职责全力做好大赛的统筹协调、服务指导和检查督促等工作。赛前组织开展备赛调研会,及时帮助参赛队解决备赛训练中存在的问题,组织参赛队伍到先进院校学习取经、拉练集训、交流经验;赛中及时做好报名、信息沟通、服务保障和赛况跟踪等;赛后协调做好总结交流、成果分享和宣传报道等,及时将大赛成果向课程项目、教学内容、专业资源等方面转化。整体的统筹指导,贴切的服务保障,让大赛的每一瞬间每一环节都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