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处在“拔节孕穗”的关键时期,也是实施全面育人的重要阶段。青岛市教育局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思政课程、课程思政、课余活动、校园环境、社会实践”等关键环节作用,着力构建同向发力、内外联动的“彩色育人课堂”,培养中小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推动学生在“三全育人”环境中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创新思政课程课堂,发挥思政课程主渠道作用。出台《关于推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实施方案》,从“突出问题导向、紧盯关键环节、打通学段壁垒”等方面,创新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校本德育课程、思政课研学实践、思政名师工作室”等工作,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作好思政教师“选、配、培”文章,明确小学思政课专职教师在全体专任教师中不低于4%的数量占比,突出对专兼职思政课教师专业背景和工作能力的要求,并在推先评优、职称评聘、业务培训等方面支持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成立“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联盟”,把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推广使用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依托公开课、城乡交流课、名师开放课和经验交流活动等方式,推进《读本》学习培训、使用研究有机结合。组织开展集体备课、大中小学同上一堂思政课、同台讲党史故事大赛等活动,打造“资源共享、学科共建、人才共育,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大中小学一体化思政教育体系。
二、挖掘课程思政课堂,发挥课程思政价值导向功能。着力在“搭建平台、课程融合、教研贯通”上下功夫,构建思政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四位一体”的德育课程实施新格局。建立“专业课教师主讲、思政课教师助讲”的多维立体课程思政模式和“分层次、立体化”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搭建课程思政交流平台,组织思政课专家委员制定课程思政教学标准,将课程思政建设情况作为制定教学方案的重要内容,在备课、授课、作业和评价中对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教学任务等内容进行一体化设计。鼓励学校凝练总结校本德育课程建设成果,构建独具特色的德育内容体系,形成多元校本德育课程实施的新格局。全市已打造校本德育课程163门,形成了各年级纵向衔接、各学科横向融通、课内外深度融合的校本德育课程体系。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特点,编印5册157课《传承红色基因》系列读本。定期组织开展跨学科课程思政集备教研活动,打造100门课程思政示范课例,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营造了“人人关心课程思政、人人开展课程思政”的浓厚氛围。
三、丰富课后课堂,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建立“节赛会展演”体系,组织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开展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开展演讲节、写作节、志愿服务节、法治文化节等“十大节日”,形成“一月一主题、一人一社团、一校一品牌”工作格局,通过丰富的活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注重通过仪式教育坚定学生理想信念,组织开展升旗仪式、入队、入团仪式和成人礼等仪式教育,将知识传授、情感培育和道德教育融入其中。结合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组织开展“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党史故事宣讲比赛”“名家进校园”“青春心向党 学史促担当短视频大赛”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宣传教育,把红色火种播进青少年的心中,让红色基因深入人心、代代传承。
四、打造校园环境课堂,发挥校园文化的政治引领作用。围绕打造高品质校园环境课堂,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全市中小学校园宣传标语的通知》《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空间布局基本要求》等文件,明确“政治性与引领性相统一、共性与个性相统一、针对性和实效性相统一”的“六性三统一”校园文化建设原则,指导学校在校园显著位置、主体建筑和相关功能区域突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教育方针、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内容的宣传。组织学校制定校园文化优化提升“一校一案”,提升校园文化建设品位,全市建成校园文化建设示范学校200所,形成了“规范+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格局,呈现出“积极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风貌,在陶冶中小学生情操、端正价值取向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拓展社会实践课堂,推进课程资源内外融通。把研学实践、劳动教育、志愿服务等作为中小学生道德实践、情感培育和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环节,出台《关于深入推进中小学生社会课堂建设的意见》《中小学研学旅行工作管理办法》等制度,将5家“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14家省级中小学生研学基地、121家市级研学基地和521家未成年人社会课堂全部纳入思政资源库。深度挖掘青岛五四运动发源地等红色教育资源以及海尔家电博物馆等现代科技场馆育人内涵,帮助学生了解国情、热爱祖国、开阔眼界、增长知识,着力提升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搭建全国首个高规格研学旅行教育交流平台,成立青少年海洋教育联盟,开发中小学生社会课堂网络平台,形成了以社会课堂为主体、其他社会资源为补充、线上线下互动的校外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