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新一轮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本轮疫情有什么特点?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学校应如何进行有效防控?
近日,中国教育报记者就上述问题对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张伯礼进行了专访。
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张伯礼
记者:本轮疫情中,无症状感染者大量出现,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张伯礼:无症状感染者人数多、比例高是本轮疫情的明显特点。
首先与奥密克戎变异株自身特点有关。新冠病毒变异株传染力增强,其毒性也相对减弱,其临床表现就是临床症状会较轻一些,很多感染者感染后短时间没有表现出临床症状。
其次也与早期筛查、早发现有关系。疫情出现后各地均进行了大范围筛查,由于早发现,不少患者尚在感染初期未出现感染症状。随着我国各地“早发现”能力的加强,我国核酸检测的目标是达成在24小时内完成划定区域的核酸检测任务。核酸筛查的最新工作部署使我国各地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尽早发现感染者,控制传染源。因此,与以往因发烧、干咳前往哨点医疗机构就诊被发现相比,很多感染者在发现时间上大大提前。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居民已大规模进行了疫苗接种。人群的机体免疫力普遍增强,因此表现为无症状者居多。
记者:无症状感染者具有传染力吗?应该怎样进行防控呢?
张伯礼:无症状感染者虽然无临床症状表现,但能够通过核酸检测检测出其体内带有病毒的核酸,具有一定的病毒载量,一样具有传染力。在本轮疫情初期,有的无症状感染者确诊后,出现过其周边密接者均显示核酸阳性的情况。因此一旦发现无症状感染者,必须进行快速严格的流调溯源工作,早发现、早隔离。
本轮奥密克戎导致的疫情已经隐匿传播了一段时间,并且存在多元传染途径,因此流调工作艰巨复杂,需更加严格仔细,不仅要关注病例的密接、次密接、一般接触者,还要考虑病例前期是否存在传播链,尽可能找到无症状感染者。用最短时间找到全部无症状感染者,彻底阻断社区传播,才能尽快实现社会面清零。
对无症状感染者主要是集中隔离管理,进行医学观察。切不能掉以轻心,因为虽然无症状,但是仍有传染性且隐匿性更强;另外今天是无症状,明后天也许就有症状了。尤其对重点人群来说,例如老年人、患基础疾病的人群,还有体弱、肥胖及严重吸烟者,他们存在症状出现并迅速变化的风险,需要格外关注。在坚持原基础病治疗的同时,注意观察其变化,随时干预处置。
记者:在目前这种情况下,教育部门和学校应该如何进行有效的防控呢?
张伯礼:近期,教育系统防疫抗疫工作面临严峻挑战。因为教育系统人员密度大,集体活动多,疫情传播风险高。一旦出现疫情,容易在校园里迅速蔓延,危及学生、教师和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因此,教育系统必须始终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不动摇,坚决守住学校不发生聚集性疫情的底线。
在学校层面上,要严格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校园日常防控要从严从实从细,抓好各项细节,不断提高疫情“早发现”的能力。要坚持人、物、环境同防和多病共防,引导师生员工在校园内做好自我防护,加强师生员工在校外的疫情防控教育引导。学校还应加快提升应急处置能力,不断完善要素齐全、流程完整、保障有力的学校突发疫情应急预案,开展多场景、实操性应对学校突发疫情应急演练,确保应急预案能够快速及时启动。
学校应该制定严格的出入校管理规定。要求寄宿学生尽量不要出校,必须出校的要报备,不可参加校外聚集性活动,不要到商场、影院、饭店等人员流动较大的地方去,严格遵守离校、返校规定;走读学生往返家校保持两点一线,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全程佩戴好口罩,减少与他人交流;实习学生要遵守所在单位的疫情防控规定。还要做好学生宿舍的管理,严禁外来人员进入宿舍,要求学生不在宿舍区聚集、串门,保持宿舍通风换气、卫生清洁。对收到的海外或国内中高风险地区的邮件、包裹要妥善处理,包括戴口罩和手套处理,不急需的可以在通风处放置几天再处理,或用酒精消杀快递表面及内容物后处理等。
在学生自身层面上,要遵守学校的各项防疫规定,自觉接受健康监测,配合核酸检测、测量体温,主动及时报告身心健康状况。配合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必要时按照规定接受集中隔离医学观察或就医。在校内,进入教室、自习室等公共场所,要与他人保持安全社交距离。在校外,避免进入通风不良、人群密集的密闭空间。按照学校要求完成学习任务,线上线下学习相结合,学业健康两不误。坚持科学锻炼,保持规律作息,增强机体免疫力。学校一旦进入疫情防控应急状态,要严格遵守当地封控、管控或防范管理的各项规定,按要求配合落实管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