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加入教育法治网!
当前所在:首页 > 权威声音 > 四川省教育厅关于举办第八届四川省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通知

四川省教育厅关于举办第八届四川省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2-04-30 09:05:47作者:佚名来源: 四川省教育厅

  

  

  各市(州)教育主管部门,各普通高等学校及研究生培养单位,四川开放大学、成都开放大学,省属中等职业学校: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给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大学生重要回信精神,根据《教育部关于举办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通知》(教高函〔2022〕2号)要求,我省决定举办第八届四川省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大赛主题

  我敢闯,我会创。

  二、总体目标

  更中国、更国际、更教育、更全面、更创新,传承和弘扬红色基因,聚焦“五育”融合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激发青年学生创新创造热情,线上线下相融合,打造共建共享、融通中外的国际创新创业盛会,开启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新征程。

  ——更中国。更深层次、更广范围体现红色基因传承,充分展现新发展阶段高水平创新创业教育的丰硕成果,集中展示新发展理念引领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中国方案,提升高等教育新时代感召力。

  ——更国际。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汇聚全球知名高校、企业和创业者,服务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搭建全球性创新创业竞赛平台,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力。

  ——更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弘扬劳动精神,加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造就理想信念坚定、勇于创新创造的新时代青年奋斗者,提升高等教育新时代塑造力。

  ——更全面。鼓励各学段学生积极参赛,形成创新创业教育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基础教育、留学生教育等各类各学段的全覆盖,打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各环节,提升高等教育新时代引领力。

  ——更创新。丰富竞赛形式和内容,优化赛制选拔,改革赛事组织,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动能,促进高校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服务国家创新发展,提升高等教育新时代创造力。

  三、主要任务

  以赛促教,探索人才培养新途径。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深入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不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引领各类学校人才培养范式深刻变革,形成新的人才培养质量观和质量标准,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以赛促学,培养创新创业生力军。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和高水平自立自强,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激励广大青年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把激昂的青春梦融入伟大的中国梦,努力成长为德才兼备的有为人才。

  以赛促创,搭建产教融合新平台。把教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成果转化和产学研用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推动形成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新局面。

  四、大赛内容

  (一)主体赛事。包括高教主赛道、“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职教赛道、萌芽赛道和产业命题赛道(详见附件1-5)。

  (二)“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详见附件2)。

  (三)同期活动。第八届大赛国家层面还将举办3项同期活动,即“创撷硕果”—国际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展、“创联虹桥”—大赛优秀项目资源对接会、“创享未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校长论坛。

  五、组织机构

  (一)本次大赛由四川省教育厅、中共四川省委统战部、中共四川省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省知识产权服务促进中心、四川省乡村振兴局、共青团四川省委、中国建设银行四川省分行共同主办,西南石油大学、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和中国建设银行成都新都支行共同承办。

  (二)大赛设立组织委员会(以下简称大赛组委会),由教育厅厅长担任主任,有关部门(单位)负责同志作为成员,负责大赛的组织实施。

  (三)大赛设立专家委员会,负责项目评审等工作。邀请社会投资机构、行业企业、创业孵化机构、大学科技园、公益组织、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家作为成员,负责参赛项目的评审工作,指导学生创新创业。

  (四)各学校应成立校级竞赛组织委员会,由本校主要负责人担任主任,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作为成员,负责本校各阶段赛事的组织实施。

  (五)大赛设立纪律与监督委员会,负责对赛事组织、参赛项目评审、协办单位相关工作等进行监督,对违反大赛纪律的行为予以处理。

  六、参赛要求

  (一)参赛项目能够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各领域现实需求,充分体现高校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果,培育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制造业、农业、卫生、能源、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数字技术与教育、医疗、交通、金融、消费生活、文化传播等深度融合(各赛道参赛项目类型详见附件)。

  (二)参赛项目应弘扬正能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实、健康、合法。不得含有任何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其他法律法规的内容。所涉及的发明创造、专利技术、资源等必须拥有清晰合法的知识产权或物权。如有抄袭盗用他人成果、提供虚假材料等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和违背大赛精神的行为,一经发现即刻丧失参赛资格、所获奖项等相关权利,并自负一切法律责任。

  (三)参赛项目只能选择一个符合要求的赛道报名参赛,根据参赛团队负责人的学籍或学历确定参赛团队所代表的参赛学校,且代表的参赛学校具有唯一性。参赛团队须在报名系统中将项目所涉及的材料按时如实填写提交。已获本大赛往届全国总决赛各赛道金奖和银奖的项目,不可报名参加本届大赛。

  (四)参赛人员(不含产业命题赛道参赛项目成员中的教师)年龄不超过35岁(1987年3月1日及以后出生)。

  (五)省内各市(州)教育行政部门、各参赛学校及有关研究生培养单位要严格开展参赛项目审查工作,确保参赛项目的合规性和真实性。审查主要包括参赛资格、项目上传的计划书等相关资料是否完整规范以及项目所涉及的科技成果、知识产权、财务状况、运营、荣誉奖项等方面。

  七、比赛赛制

  大赛采用校赛、省赛两级赛制(不含萌芽赛道以及国际参赛项目)。校赛由各学校负责组织实施,省级复赛、决赛由大赛组委会组织实施。

  八、赛程安排

  (一)参赛报名(2022年7月5日前)

  参赛团队通过登录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网址:cy.ncss.cn)或微信公众号(名称为“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或“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任一方式进行报名。在服务网“资料下载”板块可下载学生操作手册指导报名参赛,微信公众号可进行赛事咨询。评审规则将于近期公布,请登录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查看具体内容。报名系统开放时间为2022年4月15日,国际参赛项目通过全球青年创新领袖共同体促进会官网进行报名(网址:www.pilcchina.org),具体安排另行通知。

  1.已入选国家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和典型经验50强高校的学校报名数量不低于800项,已入选四川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的学校报名数不低于500项,其余本科院校报名数不低于200项。

  2.省级及以上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报名数不低于300项,省级高水平学校培育单位和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报名数不低于200项,其他高职学校报名数原则上不低于100项(新建高职学校可适当放宽)。

  3.成都市、南充市、达州市、宜宾市、绵阳市、泸州市、内江市中等职业学校报名数不低于50项,乐山市、广安市、自贡市、德阳市、广元市、遂宁市、眉山市中等职业学校报名数不低于20项,巴中市、凉山彝族自治州、攀枝花、雅安市、资阳市、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中等职业学校报名数不低于5项。

  4.已入选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校及典型经验50强的高校报名数若未达标准,在验收考核时将作为重要的否定性指标。

  (二)校级初赛(2022年7月中旬)

  校赛的比赛环节、评审方式由学校自行决定。各学校根据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要求,组织专家对本校报名的项目进行评审。组委会按照各学校在国赛系统内报名数量分配进入省级复赛名额,2021年获得优秀组织奖的高校可酌情增加参赛名额。

  (三)省级复赛(2022年7月下旬)

  1.7月15日前,各学校须在国赛报名平台上点击“推荐进入省赛”按钮提交拟参加省级复赛项目。同时各学校须组织拟参加省级复赛的学生团队将项目计划书等资料上传省级复赛评审专用平台(平台使用说明另行通知)。

  2.7月20日起,大赛组委会参照全国总决赛评审规则,利用赛事评审专用平台以网络评审方式进行省级复赛。全国总决赛评审规则将于近期公布,请登录“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cy.ncss.cn)查看具体内容。

  (四)省级决赛(2022年8月上旬)

  省级决赛答辩团队展示时间和答辩时间参照国赛标准,决赛具体事宜另行通知。

  (五)推荐参加全国总决赛(2022年8月中下旬)

  组织本届省赛金奖项目及往届省赛金奖项目(不含已获国赛金银奖项目)进行国赛入围晋级赛,并完成国赛项目的推荐。往届省赛金奖项目不得参加本届省赛,申请参加国赛晋级赛的项目需于7月31日前在国赛平台完成报名推荐。

  九、奖励政策

  (一)获奖团队由教育厅颁发获奖证书。

  (二)对获奖团队所涉项目提供投融资对接、落地孵化等服务。协助学生创业企业落户地方,争取地方的扶持资金。

  (三)省级复赛获奖团队成员,各学校应给予相应创新创业学分认定,并依据相关规定在保研、专升本、高职单招及评优评先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四)省级银奖及以上获奖团队的指导教师,各学校应结合实际给予相应工作量认定,并在年度考核、评优评奖和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五)省级金奖获奖团队的指导教师(排序第一),可按照申报程序及工作要求牵头申报省级教改项目(以创新创业为主要内容),申报名额单列,不占学校分配名额,同时该获奖项目亦可作为教改结题的重要成果。获国赛金、银奖项目的指导教师(排序第一),可牵头申报省级重点教改项目。

  (六)国家总决赛获得金、银、铜奖或者创新潜力奖的指导教师(排序第一),可按照四川省省级教学成果奖的评审程序牵头申报相应等级省级教学成果奖(以创新创业为主要内容),申报名额单列,在评审中给予倾斜。鼓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对获得国赛金奖的指导教师(排序第一)破格晋升职称。

  (七)根据《四川省财政厅四川省教育厅关于改革完善省属本科高校预算拨款制度的通知》(川财教〔2018〕114号)文件精神,省属本科高校参赛获奖情况已纳入绩效拨款评分指标并赋予相应的绩效奖励加分。

  (八)职业院校参赛获奖情况将作为对学校考核评估、项目安排等的重要参考因素。高职院校参赛获奖情况将作为高职生均绩效拨款分配的重要参考依据。

  十、工作要求

  (一)宣传动员。各市(州)教育行政部门、各学校要认真做好大赛的宣传动员和组织工作,研究完善并积极落实本校“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组织管理办法。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将二级学院、专业系部的大赛组织工作情况纳入学校年度目标任务考核范畴,最大限度调动师生参赛积极性。

  (二)提供支持。为在校生和毕业生参与竞赛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支持。鼓励教师将科技成果产业化,带领学生创新创业。各学校要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积极联系企业参与产业赛道命题,推进产教融合,结合学校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果,培育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三)扩大共享。各校要结合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依托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共享,推动创新创业项目对接和落地转化。

  (四)疫情防控。各校要根据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要求,遵守属地管理原则,科学制定赛事活动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及应急处置预案,安全有序推进大赛的组织筹备。

  十一、大赛组委会联系方式

  (一)请各地各校于2022年5月6日前选定两名大赛工作联系人并将联系人信息表(见附件6)发送至scgzjnds@126.com。

  (二)竞赛工作联系人:

  教育厅高等教育处:杜敏通(高教主赛道、“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和产业命题赛道)

  联系电话:028-86110643

  通信地址:成都市青羊区陕西街26号教育厅高教处504

  邮政编码:610041电子信箱:scgjcxcy@126.com

  

  教育厅职业教育处:寇景轩(职教赛道)

  联系电话:028-86118026

  通信地址:成都市青羊区陕西街26号教育厅职教处

  邮政编码:610041电子信箱:scsjytzjc@163.com

  

  教育厅基础教育处:赵虹全(萌芽赛道)

  联系电话:028-86110549

  通信地址:成都市青羊区陕西街26号教育厅基教处

  邮政编码:610041

  

  西南石油大学:李媛媛(高教主赛道、“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和产业命题赛道)

  联系电话:028-83037687

  通信地址:成都市新都区新都大道8号西南石油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

  邮政编码:610500电子信箱:331079416@qq.com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张思寻(职教赛道)

  联系电话:028-85326100

  通讯地址:成都市高新区益州大道北段天益街83号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创业学院

  邮政编码:610041电子邮箱:chengducyxy@126.com

  

  附件:1.第八届四川省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高教主赛道方案

  2.第八届四川省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方案

  3.第八届四川省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职教赛道方案

  4.第八届四川省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萌芽赛道方案

  5.第八届四川省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产业命题赛道方案

  6.第八届四川省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工作联系人信息表

  

  四川省教育厅

  2022年4月29日

  


原文链接:http://edu.sc.gov.cn/scedu/c100495/2022/4/29/2f7fb90add1346a49e2d990612c3a96a.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教育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金政国信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教育法治网 jyfz.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