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职业学院从2016年开始系统推进三教改革,加大实训教学比重,到推出“生产性实训”,在教学中尽可能增加生产性元素,再到现在推行“实训性生产”,在学校内部创造更多真实的工作岗位、让学生边学习边工作,向社会输出一大批高技术技能型人才,毕业生到岗就能上手、成能手,深得用人单位好评。
探索产教协同育人模式,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
学校坚持以服务地方为己任,将自身发展纳入到威海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格局中,推动专业建设、社会培训、人才培养等与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业和民生事业发展相匹配。
一方面,畅通产教对接渠道。推动优势特色专业对接全市七大产业集群,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集中力量建设了建筑工程、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电商传媒等一大批与威海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高水平专业,成功入选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依托济南果品研究院威海分院等科研机构成立威海唯智应用技术研究院,设立电商传媒学院,打造山东省旅游人才(全域旅游)培训基地、山东省跨境电商实训基地、企业人才基地等50个品牌基地,申请新设检验检测、健康管理等10多个专业,四年来举办培训项目1100余个、惠及35万人次。推动威海市政府与山东省科学院、乌克兰国家科学院共建中国—乌克兰科技创新研究院威海分院,发挥职业院校联系企业紧密的优势,推动超快硬化混凝土等一批国外科技项目在威海落地转化。与环翠区、高区分别合作成立环翠学院、高新学院,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承接两区的公益性培训,共建实习就业联动平台、技术创新服务平台、高层次人才引进平台等,搭建校地合作协同育人常态化机制。
另一方面,推进校企合作办学。以专业群为单元,主动与1—2个重点企业进行对接,开展校企深度合作,已与全市440家规模以上企业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毕业生本地就业率超过70%。与企业共建山东海大航海技术专修学院、万斯达学院、顺通学院3个独立法人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与家家悦集团、迪尚集团、新北洋等企业共建了12个校企合作二级学院。依托二级学院,举办校企合作专班54个,联合企业共同研究设置理论和实训课程,大量选聘企业师傅担任兼职教师,协同开展教学实习,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就能直接实岗工作。同时,建立“实习就业联动机制”,将连续多年吸纳毕业生就业的本地企业优先确定为实习合作单位,安排学生顶岗实习。
开展实训教学方式改革,让学生学到更多真本事
学校把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作为核心,推进强化实训的教学改革,实现教学与实训无缝衔接。
一是打破教学实训“空间壁垒”。组织开展“砸墙运动”,除部分商科和外语类专业外,其他专业都把理论课教室的墙砸掉,装上实训设施,同时把原来实训室的一部分设备搬出来、摆上课桌,给老师的办公桌配上工具箱、变成工作台。改造后的教室集生产、实训、教学多功能于一体,给师生提供“教、学、研、做、改”等诸多便利,让“老师在车间办公,学生在实训室上课”成为常态。
二是推动课程体系“瘦身融合”。对课程体系进行全面改革,压缩成“一个主食、一个主菜、六个配菜、八个小菜”,其中主食是思想政治课,主菜是专业基础课,配菜是专业核心课,小菜是专业选修课。全部由专业带头人组织编写,形成活页教材,从根本上解决“老师想教什么就教什么、会什么就教什么”的问题。同时,全面取消基础课教学部,将公共课教师全部分到二级学院,推动数学、外语等基础课与专业课教学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更有兴趣学。
三是创新拓展校内“实训场景”。坚持“学校的一切资源都是教学资源”的理念,把3048亩校园改造成为实训场所,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多大显身手的机会。将连锁经营实训室改造成现代连锁超市,把物流专业实训室改造成菜鸟驿站和京东物流仓,同时把幼儿园、电竞馆、健身房等交给教育学院,校医院交给康养学院,拓展基地交给国防学院,安保工作交给武警士官班,水电暖维保等业务交给42个卓越工匠班,“能自己干的全部自己干”,由老师带领学生开展实战化的经营管理。将食品、服装、广告、建筑等实训耗材纳入生产性耗材管理,学生生产实训中制作出来的成品,既是作业,也是产品,由学校相关部门统筹处置,比如,学校上千名教职工的生日蛋糕、生日餐,都是学生的实训衍生品。
深化人事薪酬制度改革,让教师发展更有奔头
学校坚决破除“五唯”,坚持用贡献说话,建立基于“成果、效果、结果”的教师评价体系,作为绩效考核、职称评聘的依据,让干得多、干得好的人得到更多实惠。
一是建立五位一体的教师评价体系。为扭转以往教师重理论灌输、轻生产实践的教学导向,按照“会授课、会实践、会科研、会服务”的理念,构建涵盖师德评价、理论教学、实践操作、科技研发、社会服务的“五位一体”评价体系,把教师发展导向转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服务就业上来,让技能水平高的教师、能够承担改革发展任务的人才走上舞台。近三年来,学校师生承接服务区域的培训项目达1100项,横向课题经费到款额达到1700万元,通过实训教学实现产值4500万元。
二是建立能上能下的全员竞聘机制。打破“一评定终身”的职称制度,建立“跨层次竞聘和层次内竞聘、续聘、落聘”的全员竞聘机制,新老资格同台竞技,竞争失败就降岗聘用。对专业教师、辅导员、行政管理岗位兼课人员、非教学类专业技术岗位等,分类设岗、分别设置评价指标,确保按需设岗、按岗聘人、人岗相适。同时,设立特殊岗位人才绿色通道,对专业群带头人等高贡献人才,允许跨层级聘任。在2020年第五聘期全员竞聘中,764人参评,376人晋升,其中,9人跨三级,53人跨两级晋升,其中1人从副高七级一步跨到正教授四级,12人落聘(包括1名正教授)。
三是建立多劳多得的绩效分配机制。推行双岗双效、多岗多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得一份绩效,参与生产性实训,再得一份绩效,上不封顶,分别考核、分别核算。在近3年的绩效分配中,二级学院的分配差距由过去的不超过3倍,拉大到10倍以上。首创“虚拟人”制度,对临时性安排的社会培训、技术推广等工作任务,相关处室可申请配备“虚拟人”,“虚拟人”与正常人一样获得绩效工资,对处室通过加班加点完成任务的,“虚拟人”的工资就作为加班补助;对通过招募人员来完成的,“虚拟人”的工资就作为支付报酬,激励了行政处室不断挖潜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