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处于“一带一路”交汇点上,为确保始终走在全国前列,2019年出台《关于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的意见》,重点实施国际产能合作深化、人文交流品牌塑造等五个计划。在政府部门的引导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苏企“走出去”,拓展海外发展空间。海外本土职业技能人才缺乏,成了企业扎根和发展的主要瓶颈。为帮助企业更好地“走出去”,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校”)与企业携手共建海外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打造“郑和中心”国际交流品牌,推进“中文+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共同培养了解中国文化、熟悉职业技能的“洋学徒”。
5月24日上午,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与中材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产教融合揭牌仪式在中材国际(巴基斯坦)有限公司隆重举行。
搭平台政校企共建“郑和中心”
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本土化国际人才关键在于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和构建新的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学校利用自身办学特色和地缘优势,整合海外华人、华企、华人团体、当地政府部门等各方资源,建立“郑和中心”、海外分校等育人实体。联合依托单位、海外华企,吸收留学生校友成立办学理事会,发布办学理事会章程,明确利益相关方权利与义务,形成有机联系的命运共同体。2017年在缅甸曼德勒建立分校,至今共培训当地员工近300人次,语言预科生近150名,持续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发挥平台聚集效应,在海外获得华企、华人团体和中国驻外使领馆的支持,打造学校海外培训品牌。在中国驻巴基斯坦拉合尔总领事馆的推动下,巴基斯坦“郑和中心”项目获得巴基斯坦国家教育部、旁遮普省职业教育训练局及拉合尔市政府的认证和授权,中材国际(巴基斯坦)有限公司等20余家华企向“郑和中心”提出开展联合培养本土人才意向。
建机制输出中国职教“常工方案”
采取“企校双元、工学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即校企“双师”带徒、工学交替培养),实施“汉语+职业技能”的双证书制度,开展跨文化理实一体化教学和跨国别顶岗实习,培养留学生的国际职业能力。学校和企业在海外开展“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的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在制定自主招生规程、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编排理论实践课程、指导学生学习实践、管理服务学生等方面,双方师资互融,管理互通。学历留学生采用“2+0.5+0.5”学制,企业认可学生在华学习期间的工龄,资助部分学费和生活费,第五、第六学期顶岗实习期间,发放“学徒工”工资,让学生提前就业。留学生培养坚持中国职业教育特色,强化职业技能训练,注重中国文化和企业文化浸润,使毕业生有较强的岗位适应性和职业发展潜力。跟踪调查显示,毕业生60%留在华人企业,成为技术骨干和管理中坚力量。2017年以来,学校推荐近百名缅甸、孟加拉国留学生到江苏贝德服装集团、江苏国泰汉帛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利嘉国际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等企业实习并就业,共派出9名教师赴国外开展“中文+职业技能”培训,为企业的本土化发展提供“常工方案”。
定标准建构“复合型”人才育训体系
学校开展国别和政策研究,合理设置留学生招生专业,在国家教育部门要求的学历留学生专科入学标准基础上,合理制定录取规则和条件。根据培养目标编制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教学标准,将汉语及中国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等作为通识教育的主要内容,将知华、友华作为素质培养的必要目标,根据国别和专业方向设定不低于中国学生的人才培养规格和毕业要求。构建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实习实践课等5个课程模块,约120学分。通识课旨在教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工具性知识,包括人文素质课程、文化基础课程、体育与健康课程等。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围绕职业标准和岗位要求,按照工作过程导向设置相关课程,突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专业拓展课由专业提升课程组、交叉拓展课程组、就业创业课程组、学历提升课程组、科技创新课程组等若干个个性化学习模块组成。实习实践课包括顶岗实习、毕业综合实践、毕业教育等。积极参与UKNARIC专业国际认证,对标欧盟学历学位资历框架,使留学生的人才培养规格和专业水平可与国际相比拟。
拓思路创新汉语教学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途径
学校注重培养留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过显性和隐性的汉语课程及文化活动,让留学生理解和承认文化差异,尊重、包容各民族文化,能够综合运用语言、社交等技能实现跨文化交流与合作。一是要安排有充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和民族自豪感的教师参与留学生教学和管理,从教师的言谈和举止中散发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实现在服务中育人、在管理中育人。二是将汉语和中国文化相关课程贯穿培养始终。按照汉语水平等级标准设计汉语听说读写课程,创设宽松、民主、自由的教学氛围,提高汉语教学质量总体感知度,激发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动力;通过“中国文化概论”“中国语言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等课程,让留学生了解中国,认同中国文化。三是创设体验式教学,寓教于乐。组织留学生走进“新农村”、参观博物馆、考察历史文化古迹、体验民俗技艺,让他们感知、了解真实的中国;结合中国传统节日,举办美食、美文、美乐等民俗活动,组织书法、剪纸、茶艺、汉语歌曲、朗诵比赛等形式多样的文化体验活动,不仅丰富了他们的业余生活,更有效提高了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增强了他们在学校的归属感。四是营造中文学习环境,发挥环境育人功能。小到留学生公寓的对联窗花,大到校园里的亭台楼榭,中国元素皆能成为留学生教育的隐性素材。民族舞社、太极拳社、龙舟队、汉语角等社团活动发挥着留学生培养第二课堂的积极作用。
越来越多的“走出去”企业,尝到了中国职业教育带来的“甜头”,校企协同海外育人的“订单”纷沓而至,“洋学徒”成了中国职教品牌的代言人。
(李旭海王树春窦苏明)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22年6月7日 第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