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我即将成为一名初中生,如何才能更快地适应新环境?”“老师,进入初中以后学习科目增加,会给我们的学习带来哪些不同?”……近日,江苏省苏州市吴门教育集团举办了一场“小初衔接情境沙龙”,100多名六年级学生纷纷抛出自己的困扰,3位来自苏州市立达中学的教师,则耐心地回答着一个又一个问题。
小升初,是学生成长过渡的关键时期。今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加强学段衔接。
从六年级到初一,不是简单的学段升级,而是学习、生活的一次跨越。如何帮助学生顺利度过适应期?在苏州,一场长达近10年的教育实践,正为每一名初一新生开启平滑的进阶通道。
直面堵点 统筹规划衔接教育
60%的数学教师认为,学生读不懂复杂的数学应用题;56%的语文教师认为,学生不会分析阅读材料;55%的班主任教师认为,学生缺乏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时间回溯到2013年,一份针对初中教师和初一新生的调查问卷,令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义务教育学段的教研员们暗暗吃惊。数据表明,学生进入初中后在很多方面需要“补课”。但是,谁来“补”?“补”什么?怎么“补”?大家陷入了深思。
“学生普遍反映,初一课堂节奏快、容量大,很多时候虽然上课能听懂,但题目不会做。”在从教20多年的苏州市平江实验学校数学教师葛庆华的印象中,过去不少学业表现优秀的孩子,升初一后学习成绩退步很大,进而影响学习兴趣。
孩子学习退步,势必引发家长焦虑。葛庆华回忆,当时市面上有一些小初衔接的校外培训班,每到暑假都能吸引一批家长报名参加,让孩子提前学习初中的教材。
经过一番调查研究后,教研员们发现,小学、初中虽然都属于义务教育阶段,但在教学、管理上还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虽然两个学段是同一个课程标准,但是任课教师基本不沟通,容易造成本该衔接的内容出现割裂现象,加上小学和初中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也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小初衔接不畅的问题一直客观存在。”苏州市语文教研员许红琴说。
于是,小初衔接成为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重点研究的课题。从2013年开始,在苏州市教育局的主导下,苏州市教科院从小初衔接的教法学法、资源开发、心理适应等方面入手,统筹规划六年级和七年级的衔接教育。
历经先行试点、研制方案和区域推进3个阶段,2021年,苏州市教育局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小初衔接教育实践的指导意见》,进一步从体制机制层面打破义务教育小初两个阶段教育分割的局面,促进小初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如今,百姓对教育的需求已从‘有学上’变为‘上好学’,家长对学生学习状态的关注程度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丁杰认为,当高质量发展成为时代命题,更需要教研人员关注教育的细节,积极回应家长的需求,从而推动“双减”政策落地,实现减负增效。
联合教研 打破小初教学隔阂
“平江实验学校王老师的教学语言生动形象,对学生的吸引力很强。但是对文章内容讲得过细,耗费时间较多,所以在整体把握文章结构方面没能深入,教得有点浅了。”
日前,在苏州市平江实验学校观课议课的专用教室里,该校和苏州市平江中学语文教师一月一次的联合教研活动上,平江中学的徐老师开门见山地表明观点,并提出了改进建议。在本次教研活动上,小学和初中教师都上了一节《理想的风筝》,然后大家针对课堂情况进行深入研讨。
类似的联合教研在苏州市中小学已经成为常态,过去老师隐约有些感觉,但又担心太细小的问题终于摆上了台面。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专门制定了小初联合教研方案,要求市区内各中学与小学以“1+1”“1+N”“N+N”的多种模式开展联合教研活动,逐步形成固定的联合教研团体。目前,苏州市中小学结对的学校已从最初的50所覆盖到全市。
“以语文学科为例,小学教师对字词句的解析投入了更多教学时间,而中学教师则更注重思维的发展与能力的运用。”通过几次联合教研,小学语文教师梅佳祺发现,原来小学和初中课堂差异那么大,这中间还有很多“盲区”有待教师们去研究。
平江实验学校校长蒋利军介绍,学校和平江中学每月会开展一次联合教研,内容覆盖全学科。通过建立常态化的小初教学互听互研活动,一方面帮助教师逐渐掌握小初学科知识、方法、能力之间的梯度,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小初教与学方式的相互渗透、相互连接。
“真正的小初衔接,并不是简单地提前学点初中课程,也不是在小学阶段去模拟初中的课堂教学模式,而是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等多角度的衔接。”联合教研也让葛庆华对小初衔接有了更深的体会。如今在课堂上,她会将小学数学教材里蕴含的分析法、综合法、归纳法等数学思想和方法适当“放大”,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为了给教师提供更系统的衔接教学指导,苏州市教科院还组织专家编写了《学科教学建议》。《建议》以六年级和七年级教学内容为重点,旨在帮助教师们较快掌握小初衔接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在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等方面给教师们具体建议。
如今,在苏州市沧浪中学,初一年级制定了具体的小初衔接教学计划。以英语学科为例,开学第一个月,教师会放慢教学进度,有针对性地进行英语学习的基础训练,包括音标复习、书写规范训练等,同时在教学中渗透初中英语学习的具体方法。
不仅如此,以苏州市胥江中学为代表的中学还与周边小学共同打造了“见面会”“恳谈会”“入学季”等特色实践活动,让小学生逐步亲近初中生活,学会自我规划和时间管理,探索适用于“过渡期”的教育新模式。
“经过一个多月的衔接教育,绝大多数孩子能够基本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效果良好。”立达中学教师吴梦菲说。
从教到学 提供成长多元通道
2021年7月,小学毕业的沈心一即将就读立达中学,在那个暑假,她常常会登录“苏·慧”应用平台,学习线上衔接课程。
“平台上有很多学科巩固拓展的知识,如数学课程注重探究性,老师会带领我们探索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对初中的数学学习很有帮助。”沈心一说。
做好小初衔接不仅需要学校的引导,也离不开学生的自主学习。为此,苏州教科院开发了苏州市线上教育衔接课程100余门,形成了系列课程群。所有课程以学生核心素养模块为架构,由学科教研员领衔开发,涵盖所有学科。比如,语文课程关注文体学习策略及阅读素养提升;英语课程突出指导实用性学习技巧;体育课程直指核心力量训练、强化学生身体素质等。
在课程应用界面,记者看到,线上学习平台资源由“导学稿”“在线直播”“课后评估”“课程答疑”“我要评价”等模块组成,每一名参与的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学习、自主管理。
截至今年4月,“苏·慧”线上衔接课程共上线641节,学生上线学习量达150万人次。
除了适切的学法指导资源外,苏州教科院还开发了顺应学生成长规律的心理调适资源。这套名为“心之启航”的资源包,包括家长手册和学生手册。其中,家长手册聚焦小升初家长最关心的学习、交往、情绪3个方面,从典型案例入手,以36个问答的形式为家长提供相应的帮助;学生手册内容涵盖“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管理”三大主题,以50个问题形式帮助学生缓解压力。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资源包既是推进家校协同育人的有效载体,也是缓解家长焦虑情绪、释放学生心理压力的‘解码器’。”苏州教科院教育发展研究所所长孙朝仁表示。
经过近10年的实践探索,小初衔接教育成效逐渐显现。苏州市教育质量监测数据显示,2015年至2021年初一学业质量监测数据连成了一条上扬的曲线,2021年语文、数学、英语、科学4门学科得分均比2015年提高了10%以上。2021年的一份问卷调查显示,95.7%的学生进入中学一段时间后很快适应,94.15%的初一学生人际交往融洽。
“加入项目以来,我们小学教育集团和立达中学教育集团一起努力,共同为小学过渡到中学的每一名学生铺设‘平滑的进阶通道’,通过‘减陡度、缓坡度’系列举措,促进了学生全面、主动而个性的发展。”苏州吴门教育集团总校长刘玮说。(记者 焦以璇)
上一篇:2022年上海高考开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