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拉烈镇加佛村集体经济分红收入30万元,比2019年增加了20万元。加佛村牛、羊、核桃、油茶、桑蚕等产业贫困户覆盖率达到了97.9%,加上村里5个合作社,是带动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的法宝。驻村扶贫工作3年来,吴宝善不仅是加佛村巨变的见证者,更是直接参与者和推动者。
“外来汉”成为村里人
加佛村是喀斯特石山区和瑶族同胞聚居区,全村耕地面积2100亩,全部是旱地,主种玉米,兼种黄豆和薯类。全村户籍人口481户1739人,其中瑶族约占75%。2015年,通过识别,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50户914人,贫困发生率53%。
2018年3月,吴宝善被河池学院派驻加佛村担任第一书记。由于他是个地地道道的北方汉子,很难听懂当地话,而当地人也听不懂他的普通话。于是,顺利沟通交流便成为了他开展扶贫工作必须首要攻克的难关。
起初,入户调查时,吴宝善只能跟熟悉本地话的队员结伴;单独入户时,他就找一个会讲普通话的村民当翻译;实在找不到人帮忙,吴宝善使出“笨办法”:写字。后来,吴宝善利用一切机会跟村民交流,和村里人交朋友,甚至会偶尔和他们喝上两杯土酒。在驻村工作1个月后,村民们开始主动跟吴宝善打招呼,有的村民会邀请他到家里做客吃饭,他慢慢被村民接纳,成为“村里人”。
吴宝善还把自己的摩托车从宜州区骑进了山里,不到3个月,他就走遍了全村24个自然屯。然而不久,他的痛风突然发作,走路都很困难。祸不单行,他还患上了荨麻疹。痛风和荨麻疹常折磨得他彻夜无眠。村民的质疑声也随之而来:“这个生病卧床的第一书记能够带领我们脱贫致富吗?”
尽管困难重重,但吴宝善心系村民,意志坚定的他并未退缩,而是迅速到医院抓好药后就回村工作。这一切,村民都看在眼里,慢慢地,山里人对于这个“硬汉”一样的第一书记佩服地竖起了大拇指。
为民办实事的好干部
脱贫攻坚“四大战役”中,医疗保障达标是首要目标。为了让村民早日完成缴纳“新农合”(现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他组织驻村工作队员和村干部及早动身,入户宣传政策,动员村民缴纳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有一次,凡潭屯村民蓝继德在临近缴纳合作医疗费用截止日期前,仍然没有主动缴费的意向,甚至跟驻村工作队员玩起了“躲猫猫”。吴宝善在多次上门动员无果后转变思路,通过蓝继德的姐姐来做蓝继德思想工作。经过反复讲解政策福利和个人收益情况,蓝继德终于打开心结,缴纳了医疗保险。最终,在吴宝善和驻村队员的共同努力下,全屯群众全部按时缴纳了合作医疗费用。
住房保障是“两不愁三保障”的重要工作内容。吴宝善通过走访了解到,贫困户樊秀丽老人还独居在泥瓦房里,他便快速成立工作队申请危房改造项目和粤桂协作资金帮扶,为老人进行危房改造。为让老人尽快住进新房,他亲自联系施工队,有时还跟施工队一起扛砖拌浆,干得不亦乐乎。不久,住进新房的樊秀丽老人乐开了花,连连感谢。吴宝善有空就会到老人家里坐坐,询问老人近况,老人常说:“看到他的笑脸,我就觉得温暖。”
为解决村民的饮水问题,吴宝善积极向上级部门申请建设项目,建成1个集中供水水柜和8个家庭水柜,解决了村民的饮水问题。
吴宝善为村民们办好的一件件实事,大家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一名曾得到吴宝善帮扶的村民在得知他痛风反复发作的情况后,专程从南宁回到村里为他进行针灸理疗。
发展产业促增收
发展产业才是贫困村摘帽和贫困户脱贫增收的根本途径。在前任第一书记的工作基础上,吴宝善在扶贫产业上继续发力。2018年,他从后援单位为都安福康种养专业合作社争取到4.9万元帮扶资金,购买了种兔240只、一部分饲料和药品。同年8月,作为河池学院重点帮扶项目、加佛村集体经济——都安瑶巴种养专业合作社养牛场投入使用,养殖肉牛50头,并约定每年按比例给村集体经济分红。
吴宝善很看好黑山羊产业,村民蓝克有养殖的经验,他决定帮扶蓝克把山羊养殖做好做强。自2019年起,吴宝善多方筹措资金,投入20万帮扶资金修建了新羊舍,并成立合作社。蓝克又成为村里的“羊老大”。
目前,该羊舍存栏100只,价值30多万元。合作社还带动18户72人脱贫。黑山羊已成为加佛村的主打产业,也带动更多的贫困户致富,“让别人提起黑山羊,就想到加佛村;要买黑山羊,就到加佛村来。”
现在,吴宝善计划在加佛村2000亩的油茶种植示范基地基础上,把油茶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村民的持续增收将会得到更好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