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各地聚焦整治“双减”工作中的突出问题,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堵漏洞,创新思路促落实,家校合力抓落实,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负担,保证“双减”政策落实落地,推动基础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咸阳:全力打造绿色教育健康发展新生态
咸阳市紧扣上级要求,坚持校外治理规范与校内提质增效同向发力,同频共振。全市压减学科类培训机构428家,压减率达到92.64%,学生的课外培训负担和家庭经济负担大大减轻。针对当前如何减少家长对孩子学业质量的焦虑热点,从政策引领、师资提升、管理赋能、巩固成果等方面入手,开展校内提质增效行动,打出一系列夯基固本、提质增效的组合拳,让教师在校内因材施教、应教尽教,让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出彩出色,全力营造新时代绿色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新生态。
——聚共识,强化政策引擎。开辟“双减”政策专栏、“双减”课堂、家长学校,大力宣传“双减”重大意义和实施途径。紧抓县市区分管副县长、教育局长及校园长等“关键少数”,在市委党校举办提升政治能力专题培训班,在学校领导班子中开展“把方向、议措施、提质量”主题系列活动,着力提升领导层教育政策的领悟力执行力。完善学校班子成员深入教学一线带课听课评课制度和述学制度,夯实教育质量责任。启动教育评价改革“县校”试点,开展与评价要求相悖的制度、措施、行为专项纠偏清理行动,引导学校家庭社会树立正确的质量观、成才观。
——优师资,夯实提质根基。紧盯“双减”和新高考背景下的教师综合素养提升,打造多维发展的教师专业成长平台。投入3000万元建设市级智慧管理指挥平台,建成咸阳教学资源智库,开展线上教学专项培训,用好咸阳名师指导、“泰微课”优质教育资源,推广在线课堂等信息化教学模式。策划实施增效提质“五个一”行动,在中小学专任教师中自下而上开展讲一节精品课、写一份读书感悟、设计一个单元作业、做一次安全提醒、设计一次家访等活动,评选一批优秀案例共享。在教研员队伍中开展上一节公开示范课、设计一次作业、做一场专题报告、开展一项课题研究、组织一场教学研讨等“五个一”引领活动,以专业优势引领专业成长。完善教师荣誉制度,依法落实教师政策性待遇,重视关心教师生活,把“选好人、留住人、用好人”落小落细落实。
——强管理,创新提质载体。把2022年作为提质增效年,多措并举,松绑增效,提升内涵管理水平,促进各项工作质效双优。紧抓课堂主阵地,推进“课堂革命ㆍ作业改革ㆍ咸阳行动”。召开全市“提质增效”现场会、第二轮“双减”工作推进会,开展优秀课堂案例和课堂教学创新大赛、作业设计研究展示交流等活动,推动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坚持运用“县级教学交叉大视导、大督查”手段,专家诊断、现场把脉,市县校三级反馈,针对性解决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扩展对外教育交流,5所高中与江苏省优质高中结对,市内城乡、公办民办高中交流帮扶实现全覆盖。启动第二轮义务段532所城乡校际结对,扎实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持续唱响“立德树人ㆍ弘文励教”咸阳德育品牌,定期举办全市校园足球联赛、校园艺术节等活动,建设一批县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完善五育并举培养链,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抓巩固,守住减负底线。扭住校外培训机构治理不放松,瞄准制度短板、监管盲区,在全市遴选4个市区县围绕第三方资金监管、执法文书范例、培训教材和从业人员鉴定审核、诚信积分制考核、“双减”背景下教师减负等方面开展试点创新。总结推广校外培训机构“五限五抓五防”治理体系,五限,即限数量、限时间、限价格、限收费、限广告;五抓,即抓五限落实、抓教培人员资格、抓合同、抓双超、抓党建;五防,即防无证照、防疫情、防重大安全隐患、防卷款跑路、防负面舆情。健全硬件达标化、制度健全化、公示统一化、师资资格化、合同制式化、收费合理化、内容合规化“七化”达标机制,探索形成可行的治理路径和可推广复制的典型案例。建立市级教育执法队伍,区域责任督学实现全覆盖,常态化通过综合督导和专项督导端正办学方向,规范办学行为。
商洛:五个要质量推进“双减”提质增效
商洛市出台《关于切实做好“双减”工作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意见》,通过五个要质量做好作业减法和质量加法。
——“四实施”向精细管理要质量。一是实施党建+精细化管理。下放中层干部任命权限,推进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长任期制、中层干部竞聘上岗和任期目标考核制等。二是实施教学常规精细化管理。建立教学诊断与改进、教师教学效果评述、教学质量监测等制度。三是实施教学行为精细化管理。实行教研活动“系列化”“课表化”,健全教学管理规程,规范教师备、讲、练、批、评等各环节教学行为。四是实施学生精细化管理。加强班主任、德育工作队伍、班集体建设,加强中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
——“四个抓”向人才培养要质量。一是抓校长培养。启动卓越型校长、专家型校长培养计划,市内培养一批、市外引进一批名校长。二是抓名师培养。三年内各县区培养“三级三类”骨干教师不少于县区专任教师总数的15%,各学校每百名学生拥有县级以上骨干教师1人以上。三是抓教师培训。分层分类抓好教师培训,实施“青蓝工程”,建立教师加强自身学习提高的激励机制。四是抓教研员队伍建设。坚持教研员专业标准和准入制度,常态化组织教学研究、送教帮扶和督导评估等活动。
——“四明确”向教研教改要质量。一是明确教研部门职责。分级分学段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区域教研、联片教研和专题教研等,从2022年起,市、县区教研室每年安排不少于10%的教研员到学校任教一年。二是明确学校教研职责。以实施新课程新教材、探索新方法新技术、提高教师专业能力为重点,提高教师教学设计的规范性、适切性和可操作性。三是明确学科基地职责。市上建设高中学科基地,各县区建设义务教育、学前教育学科基地,整合资源协同开展课程研究、课题研究、教学研究、质量分析和培训指导等。四是明确教研工作任务。启动“教研质量提升”工程,开展“三进三提四研”活动,建立教学成果评选推广机制、课题评选推广机制和教学质量监测机制。
——“四加强”向优质均衡要质量。一是加强学校规划建设。加快城镇居民集中居住区、新建小区、镇村“两类”学校建设速度,中心小学以上学校2年内按标准完成医务室、心理咨询室、实验室、图书室、音美教室等功能部室及运动场地建设。二是加强大校额和大班额治理。新建小学、初中规模不超过2000人,九年一贯制学校规模不超过2500人,普通高中规模不超过3000人;小学起始年级班额控制在45人,初中、高中起始年级班额控制在50人。三是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强化国家智慧教育、省级教育扶智两个平台普及应用,建设市级高中教学管理、“双减”监管与课后服务两个平台,推动智慧教育、智慧校园建设。四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动态管理教师编制,推进教师“县管校聘”改革,推行师德师风负面清单。
——“四提高”向课程建设要质量。一是全面提高课程实施水平。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加强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研究。二是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深化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全面落实学科核心素养,鼓励教师改进和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三是全面提高作业设计水平。坚持“压总量、控时间”,注重“调结构、提质量”,加强作业设计研究、完善分学科作业设计指南、开展作业展示交流、举办作业设计大赛、建立优秀作业设计资源库。四是全面提高课后服务水平。做好“全覆盖、广参与”,注重“上水平、强保障”,进一步挖掘校内资源,统筹利用科普、文化、体育等社会资源,丰富课后服务的内容和形式。
榆阳区:三条主线凝合力家校携手促“双减”
榆阳区坚持以抓培训、抓参与、抓合作为主线,紧紧围绕制约家校共育质效提升的关键环节、关键领域,找问题、定目标,强举措、提效益,全面推进家校共育凝合力、见真效、开新局。
——强化家长培训,切实解决“观念不新”的问题。一是搭建家庭教育服务平台。深入挖掘教师职业优势,严格遴选家庭教育指导教师,面向全区家长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广泛宣传“双减”工作的重要意义,引导家长配合推进“双减”工作。通过集中培训、专家讲座、网络研修等形式,累计开展培训12次,培训率达100%。二是创新家庭教育培训形式。充分借助家长服务中心职能,每周组织开展家庭教育讲座及亲子活动,引导广大家长树立科学家庭教育理念,全力促进“双减”政策落实。通过线上家长会、专题讲座等形式,大力宣传“双减”政策,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高度融合,切实提升协同育人实效。三是拓宽家庭教育培训渠道。积极推进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工作,邀请优秀家长入校介绍育人理念,分享成功经验,交流先进做法,促进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家庭教育能力共同提升。累计开展家庭教育公益讲座246场,受益家长10万多人。
——增进家校交流,有效疏通“渠道不畅”的问题。一是深入推进教师家访活动。充分结合学情实际,组织教师每学期至少开展5次家访活动,围绕育人困惑、沟通技巧、成长规划等内容,指导家长全方位提升育人技能,切实保障“双减”形势下,家庭教育质量不减、水平不降。二是积极邀请家长参与管理。扎实开展家长会、家长课堂、家长“进校园”等活动,全面调动家长在学校建设与发展、学生成长、“双减”政策落实等方面的积极性,适时适地参与学校管理、课后服务、学生教育等工作,切实提升家校共育质效。三是持续拓宽家校沟通渠道。每学期组织召开校长、师长、家长“三长”见面会,倾听家长声音,提升管理水平,营造良好的家校关系和协同共育氛围。线上开展“双减”工作问卷调查,及时统计家长反馈意见,全面规范学校办学行为,深入推进“双减”政策落实。
——深化家校合作,全力破解“执行不力”的问题。一是携手抵制校外违规培训。充分利用各类媒介,大力宣传先进育人理念,引导广大家长自觉抵制一对一补课、地下补课等违规行为,做到真减负、减真负。鼓励学生、家长、社会共同发力,积极举报在职教师违规补课、培训机构“搞变通”“穿马甲”等行为,全力营造积极向上减负氛围。二是扎实开展亲子体验活动。积极搭建亲子互动平台,大力推进亲子“十共”活动,共建学习计划,共读经典书籍,共观红色电影,共撰心得体会,共制手工作品,共研科学奥秘,共赏自然风光,共商成长规划,共创卫生环境,共享健身乐趣。三是不断健全激励保障机制。评选表彰“书香家庭”“卫生家庭”“健身家庭”等优秀家庭,不断增进亲子互动,促进亲子配合,缩小家长与孩子情感距离,倾听孩子声音,消除代际隔阂,营造共同成长、共促“双减”的良好家校共育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