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加入教育法治网!
当前所在:首页 > 高等教育 > 西安汽车职业大学三举措探索职业本科人才培养创新模式

西安汽车职业大学三举措探索职业本科人才培养创新模式

发布时间:2023-07-31 00:10:57作者:佚名来源: 陕西省教育厅

  近年来,西安汽车职业大学积极探索职业本科办学之路,以“3-2-4-1-8”创新职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从人才培养的三个认同、两个标准、四个要素、一个闭环反馈信息系统,八个校企合作的维度等五方面下大力气落实,通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逐步形成了职业本科办学之路的“西汽方案”。

  该校在陕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本科层次职业教育“3-4-1-8”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创建与实践》的支持下,通过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研究,提出了“3-2-4-1-8”职业本科人才培养创新模式。“3”是三认同;即人才培养必须得到教育界的认同;职业本科的专业课程体系以及教学内容必须通过行业组织的专业认证(认同);职业本科学生必须得到企业界用人单位的认可(认同)。“2”是人才培养必须遵循两个标准;即教育部颁布的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颁布的国家职业技能标准。“4”是四要素;即“用、新、专、匠”;这是职业本科人才应具有的四个特征要素。其中,“用”指学以致用。“专”指术有专攻。“新”一是在职业本科课程设计和教学中要体现新知识、新成果,把相关联行业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标准引入到课程教学之中,二是通过课程设计和教学培养职业本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匠”指工匠本领与工匠精神。通过课程设计和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精益求精”“持之以恒”“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1”是建立一个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闭环反馈信息系统。人才培养要保持其育人质量的持续改进,必须建立起“学校、用人单位、第三方评价机构、社会”四方共同建立的闭环反馈信息系统;学校自我诊断与持续改进、第三方评估评价、用人单位评价和社会声誉是该系统的四大核心组成。“8”是提出从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建设、技术技能、师资队伍、实训条件、职业素养、学生就业等8个维度作为校企合作的衡量标准,即8个校企合作适配度。

  一是完善实践教学条件,以项目促建设,开拓实践教学基地。该校2022 年新建智能网联与虚拟仿真技术实验室、汽车运动与性能实验室、新能源汽车虚拟仿真与设计教学中心、新能源汽车充电测试实验室、大数据实验室、人工智能实验室、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科创中心、轨道信号综合布线实训室、城轨智能调度实训室、铁道机车操纵模拟驾驶平台和高速铁路客运服务等实验实训室。
二是进一步拓展校企合作项目。各学院发挥自主性,新能源汽车学院与上海翼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杭州以诺行汽车科 技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与西安吉利汽车有限公 司、西安宝能汽车有限公司、陕西德仕汽车部件(集团)有 限责任公司在学生实习、毕业设计指导等方面展开合作;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与中加卫星通讯产业园签订了“北斗+汽车” 产学研合作协议,建立了“北斗+”产学研基地、机动车模 拟驾驶训练基地、移动通讯仿真模拟实训基地;计算机工程学院与江苏知途教育有限公司签订协同育人项目;交通工程学院与中铁电气化局西安运营公司、中国通号西安全路通号器材研究有限公司、中铁电气化局上海运营公司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签署校企合作协议共建工学结合产教融合平台。

  三是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该校注重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把学校办在企业,把课堂引入车间,实现了学校与企业、课堂与车间、学生与岗位的“三个零距离”对接,教学成果丰厚。参加全国大学生方程式大赛、巴哈大赛、第四届数字汽车大赛、捷豹路虎全球精英技师大赛等,屡获佳绩。为开展“科教融汇,并实现教学中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该校在教育厅的大力支持下,设立有以汽车改装设计与创新、智能网与大数据、虚拟仿真技术为三个主要方向的“汽车工程技术陕西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中心下设汽车产业经济大数据、新能源汽车与储能技术、车联网与无人驾驶工程、汽车大数据工程、汽车视觉效应设计、汽车智能制造工程、智能网联交通工程、汽车全产业链数字传媒文化8个研究分中心,体现了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市场需求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


原文链接:http://jyt.shaanxi.gov.cn/jynews/gdxx/202307/29/133887.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教育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金政国信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教育法治网 jyfz.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