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加入教育法治网!
当前所在:首页 > 高等教育 >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构建“经济资助+心理扶助”双助型资助工作模式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构建“经济资助+心理扶助”双助型资助工作模式

发布时间:2023-10-26 12:37:24作者:佚名来源: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全面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坚持把解决思想问题与具体问题相统一、经济帮扶和心理扶助相结合,着力构建“双助”型资助工作模式,形成资助横向全面覆盖、育人纵向全程覆盖的成长式、发展型学生资助工作体系,推动实现资助与育人深度融合。

  第一,筑牢四项机制,夯实“双助”根基。一是建立精准化的资助认定机制。通过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办法,以奥蓝学生资助信息管理系统为载体,采用家庭经济状况调查法、生活状况跟踪法、师生民主评议法、校院班三级公示等方法,形成线上线下双结合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机制,实现精准化认定。二是夯实规范化的资助管理机制。成立“校院班”三级资助工作小组,构建一支涵盖“专兼职心理咨询师—党政部门管理干部—辅导员—成长导师—关工委‘五老’”的多元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扶助队伍,完善学生资助管理系统和一系列管理制度,实现规范化管理。三是丰富科学化的教育引导机制。以思政与心理健康“两类课程”为主渠道,以诚信、感恩、励志等主题教育和技能训练营、团辅等课外活动为主战场,建立网格化心理援助体系,全方位全过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文关怀、成长帮扶等融入资助工作,建构课程教学与课外活动紧密结合、主题教育与个体辅导同步推进的教育引导机制。四是创新导向化的考核评价机制。聚焦主客观评价两种维度,以校(院)为主体开展资助制度建设、政策落实、宣传教育、理论研究等客观评价,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满意度导向的主观评价,通过“双主体”参与、定性与定量结合,充分发挥考核评价体系对资助育人的导向作用。

  第二,升级四大平台,提升“双助”实效。以信息管理、勤工助学、心理辅导、信息服务四大育人平台为重要载体,有效推进经济资助与心理扶助真正融合。一是双线构建数智化的信息管理平台。以精准经济资助与暖心心理扶助为核心,依托“奥蓝”系统全程推进困难学生认定与建档、国家奖助学金评审发放等资助信息化管理,通过“心海”系统对困难学生进行动态心理监测、建立心理档案和开展心理帮扶。二是分类搭建多元化的勤工助学平台。坚持以学生需求为导向,挖掘全校勤工助学岗位资源,拓展“劳动型”“助理型”“服务型”“创业型”“教辅型”等320个岗位,通过多元化岗位锻炼,提高经济困难学生实践能力。三是分级提供个性化的心理辅导平台。搭建“校心理中心—二级心理辅导站”12个两级心理辅导平台,针对困难学生个人需求和困难,提供百余场个性化心理服务,做到有困扰及时发现、有困难及时帮扶。四是多方建设协同化的“双助”服务平台。多部门定期协同召开困难学生研讨会与座谈会,通过校园媒体矩阵加强资助政策、典型事迹等宣传引导;相关部门构建集“资助信息推送、资助业务办理、成才扶助教育”为一体的学生资助云服务平台;成长导师和辅导员配合做好班级和年级“双助”工作,为困难学生送上温暖,助推经济资助和心理扶助相结合。

  第三,注重三个结合,深化育人成效。一是保障性与发展性相结合,提升满意度。以保障性资助为基础,通过资助系统和“奥蓝”系统,完善“奖贷助勤补免”六位一体资助体系,全过程解决学生入学困难;以发展性扶助为重点,通过领航行动、志智行动、暖心活动等线上线下资源平台,提高困难学生综合能力。学校全年奖助补覆盖21388人次,金额累计5058.04万元,实现保基本、促发展同推进,学生资助满意度逐年提升。二是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结合,助力成长成才。发挥学校主导作用,统筹部署人财物资源,采取学生易于接受的资助方式方法,实现应助尽助;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选择成长扶助项目,激发内驱力。通过素质拓展,学生全年获得国省级奖项1300余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高于全市平均水平3到5个百分点。三是整体性与针对性相结合,守护身心健康。注重满足整体性需求,实现资助育人全覆盖,鼓励全体困难学生申请国家助学金,全员参与诚信、感恩等教育教学活动,1名学生事迹入选“重庆市2022年全市励志学生典型”。针对性设立不同资助育人项目,面向低年级困难学生开展成长辅导、能力素质专项训练营等,满足个性化需求;动态监测心理健康,通过一对一谈心谈话、团体辅导等,守护心理健康。学校近两年累计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线上+线下”心理咨询800余人次、组织团体心理辅导与技能训练营40余期,覆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万余人次。


原文链接:http://jw.cq.gov.cn/zwxx_209/bmdt/gxxx/202310/t20231023_12456540.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教育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金政国信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教育法治网 jyfz.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