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城建学院坚持把服务社会作为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必由之路,深入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主动融入“十大战略”,打好产教融合“组合拳”,用心用情写实立足行业,服务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大文章”。
一、筑峰扬优,构筑优势学科平台
学校坚持“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将学科平台建设与河南“十大战略”紧密衔接,优化学科布局,凝练学科重点方向,建优建强学科平台,持续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服务社会提供有力支撑。学校拥有城乡规划、土木水利等5个省级重点学科,河南省建筑光伏一体化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个,先后获批“河南省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河南省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
河南省水体污染防治与修复重点实验室突破黑臭水体污染防治技术瓶颈,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依托河南省湿地生态监测与修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完成6处国家级湿地公园建设项目,顺利通过验收;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研究中心编制的《建筑垃圾再生骨料海绵城市透水铺装材料生产技术指南》,被省住建厅采纳以文件形式发布,为绿色低碳城市发展提供指导。
二、交叉融合,锻塑特色专业集群
学校以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创新链对接为目标,深化专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城建+”“+城建”,构建了结构合理、“城建”特色鲜明的专业结构体系。学校直接服务城乡建设与城市发展的相关专业43个,土木工程等3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等15个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测绘工程等2个专业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城乡规划、工程管理等6个专业通过住建部高等教育专业评估。
紧密对接河南省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构建起了对接城乡建设行业上下游全产业链的“规划与建筑设计”等5个城建类特色专业集群和对接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地方的“智能电气与新能源”等2个专业集群,形成了专业交叉融合、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学校主动融入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连续三年高质量完成平顶山市城市体检工作,开创了高校单独承担全国非试点城市开展城市体检工作的先河,为智慧宜居城市建设提供重要支撑;校地共建河南省首家乡村振兴研究院,主导完成平顶山2584个村庄“两图一书”编制工作。
三、引育并举,打造过硬师资队伍
学校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坚持“多元、分类、特色”工作理念,狠抓“引进、培养、使用、管理、评价”五大环节,着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师资队伍。现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教学名师、省学术带头人等高层次人才85人,高级职称教师305人,“双师双能型”教师498人,行企兼职教师301人。积极发挥智库作用。
近年来,被省市政府部门采纳咨询报告及智库报告8项,制订标准规范10部。完成黄河流域濮阳段水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价,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依据。积极承担政府委托。经省住建厅推荐,组建专家团队,高质量完成2021年河南省及三个样本县的乡村建设评价工作,并在全国乡村工作推进会上作典型发言。承担完成开封市等多个地市排水设施普查检测,为提升城市安全韧性水平提供技术保障。校地人才共用共享。瞄定国家“双碳”战略,与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共同申报河南省“绿色能源开发及综合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基本形成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系列标准、规范,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四、协同育人,夯实应用人才培养
学校将产教融合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线,架构面向行业产业的“厚基础、强实践、重分类、适需求”应用型课程体系,引导学生走向企业厂房、工程一线,不断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推进OBE理念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过程和考核评价中落地生根,为全面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筑基蓄能。为适应建筑数字化、智能化要求,率先联合省内外35家行业骨干企业设立智慧建造产业学院并获批为河南省首批重点现代产业学院;与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复明合作建设坝道工程医院首家高校分院,汇聚了包含院士、企业技术专家、各种类型原位足尺实验平台在内的大量教学科研软硬件资源;先后与行业企业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237个,开设“工程医师试点班”“班墨创新班”等协同育人试点班,形成了“双导师”联合指导实践的新型学徒制。240余名师生受聘为省自然资源厅“下乡规划师”,广泛参与“乡村规划、千村试点”工作,以实际行动为美丽乡村建设添砖加瓦。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一致肯定,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城建学子品牌效应已经形成。校友负责的甬舟铁路西堠门跨海大桥等多个大型工程项目荣获“鲁班奖”“詹天佑奖”“国家优质工程奖”等诸多奖项。
(河南城建学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