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加入教育法治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家庭教育 > 贵州省高站位推动“双减”工作 不断走深做实

贵州省高站位推动“双减”工作 不断走深做实

发布时间:2024-05-15 22:00:27作者:佚名来源: 贵州省教育厅

  

  “双减”工作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贵州省高度重视“双减”工作,从建立工作机制、统筹校内外治理、加强宣传推广及高位推进科学教育等方面持续推进“双减”工作。

  制定政策,齐抓共管的“双减”工作机制基本形成

  贵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双减”工作,全方位部署安排。自《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印发以来,积极制定《贵州省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实施方案》,省教育厅、民政厅、人社厅、市场监管局、公安厅等多部门联合出台《贵州省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方案》《贵州省进一步加强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防范治理工作实施方案》等系列配套文件,形成了“双减”工作的“1+N”政策体系,确保“双减”工作机制有效运行。

  强化统筹,校内校外“双减”工作治理成效显著

  贵州省注重强化学校教育在“双减”工作中的主阵地作用,提质减负的效果显著。坚持将教学常规管理同“双减”五项管理等工作有机结合,完善作业管理制度,“一校一案”推进“5+2”课后服务模式,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有效推进“双减”工作。特别是以“教育轻骑兵”支队为代表的课后服务经验,为统筹区域教育资源、提升乡村薄弱学校课后服务效能提供了可推广的样板。贵州省在依法依规规范校外培训的基础上,突出对校外培训的安全管理、预收费监管、非学科类审批等重点领域的整治,校外培训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学生和家长的满意度不断提高。

  加强宣传,支持“双减”工作的社会氛围愈加浓厚

  贵州省政府开辟《“双减”在贵州》宣传栏目,及时跟进国家“双减”政策,权威发布省级“双减”政策,交流校内外“双减”工作的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多部门联合以“户外驻点宣传”“媒体线上宣传”“社区联动宣传”等方式,开展多场“理性培训,平安消费”宣传活动。同时,还通过举行“双减”工作新闻发布会,录制校外培训机构治理“贵在公开”在线访谈节目,营造家庭、学校、社会共同支持“双减”工作的良好氛围。

  提高站位,科学教育加法工作开新局

  贵州省从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的高度站位,稳步推进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2023年9月,贵州省教育厅等十二部门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落实义务教育“双减”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指导意见》,推动各地区积极探索,科学教育加法工作开创新局。如贵阳市云岩区统筹校外资源,邀请一大批院士专家走进校园,组织一大批学生走进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馆等多家科学教育场所,“请进来”和“走出去”紧密结合,科学教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双减”工作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我们必须要锚定“双减”目标任务,持续推动政策落地见效,坚定不移巩固工作成效,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一是要充分运用“双减”工作机制。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加强齐抓共管,凝聚“双减”专班合力,坚持把“双减”工作放在突出位置贯彻落实,狠抓“1+N”政策的落地见效,久久为功深化“双减”。

  二是要统筹推进校内校外“双减”工作。突出重点领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校内教育提质方面,注重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及行动自觉,提高学校课后服务供给能力,有组织地帮扶薄弱学校,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高质量发展。在校外培训治理方面,在巩固已有治理成效的基础上,重点规范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参与学校课后服务的方式和内容,严禁不符合条件的机构和人员进校提供课后服务。

  三是要持续宣传推广“双减”工作治理成效。加强指导各级部门、学校及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注重宣传解读相关理念及政策,引导树立正确的考试评价观,进一步凝聚共识、凝聚人心。

  四是要着力在科学教育“加法”工作上出新绩。高质量推进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实验校建设等重点项目建设,破解课程资源开发、教学方式变革、社会力量整合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难点堵点,全面提升科学教育水平。


原文链接:http://jyt.guizhou.gov.cn/ywgz/mbjy/202403/t20240326_83996804.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教育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金政国信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教育法治网 jyfz.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