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在南宁举行“弘扬教育家精神,讲述育人故事”活动。活动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进行,自治区教育厅副厅长伍锦昌出席活动并致辞,全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高校负责同志,教师和师范生代表参加活动。
活动中,来自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师范学院附属小学、南宁市第二中学、都安瑶族自治县高级中学、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5组优秀教师代表,结合各自的工作实际,分别从高等院校高水平团队建设、守边固边爱国教育、一线教师教书育人、坚守民族地区脱贫地区、职业教育高水平团队建设5个主题,讲述了他们坚守教育初心,深耕教育一线,传承师道精神的故事,展现了优秀教师的风采。
来自广西大学的郑皆连院士和陈正教授是桥梁领域的专家,他们把科研做在工程工地上,桥梁不仅仅是一项科技创新的成果,更是他们培养人才的重要载体。
“科学研究可以允许失败,但是工程建设不可以失败。”这是郑皆连对陈正他们说得最多的话。郑皆连院士严谨的工作作风和治学态度深深地影响到了陈正。藏木雅鲁藏布江特大桥、平南三桥、天峨龙滩特大桥等一座座大桥跨越的身后都能看到他的背影。
几十年来,郑皆连院士和陈正教授把论文写在广袤的大地上,勾勒起一座座壮丽的桥梁,用知识为学生搭建梦想的桥梁。
教育强国建设不仅需要高端的专业引领,也需要扎根基层的勇气和决心。黄平化、陈留、闭晓丹是广西民族师范学院附属小学的教师,来自不同地方的他们,因对边境教育的深情厚爱,毅然扎根边境小城,将青春与智慧献给这片土地。
黄平化已深耕边境教育35年,毕业时他被分配到村级学校,带的首个班级里,43名孩子里有36名留守儿童。“那时候,我既是他们的老师,也是他们的父母。”2016年,他成立了春风化语名师工作坊,培养出多名优秀教师。陈留、闭晓丹就是其中一员,她们不断传承与创新,用真挚情感陪伴那里的孩子们成长。
南宁市第二中学的一代代教师深耕教坛,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学子。该校的赵少云、陈文、符征慧3名老师曾是师生,教学相长,现是同事,互帮互助。
陈文在赵少云的影响下回到南宁工作,符征慧立志成为像陈文一样的优秀教育工作者,也选择回到南宁市第二中学任教。一代又一代的教师队伍前赴后继、薪火相传,为学生提灯引路。
在广西河池市深山腹地,“九分石头一分土”的瑶山,矗立着一所承载着瑶寨儿女希望与梦想的殿堂——都安瑶族自治县高级中学。
在这里,有着数对三代师徒传承人,他们走出深山,见识繁华后回到这片热土,与前辈们并肩作战。唐京、韦显桃、唐盈盈就是这样的代表。唐京是“感动中国”人物莫振高校长的学生,“我读师范就是为了让瑶山的孩子们读好书,跳出龙门,改变命运。”
唐京延续着师者的大爱精神,韦显桃和唐盈盈是唐京独特教学方法的受益者,也是反哺母校的第二代、第三代教师。韦显桃说:“我始终坚信教育的幸福,一半是爱,一半是被爱,我将努力做一位追光者,一个掌灯人,继续点亮万千瑶寨孩子的人生梦想。”
在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有这样一群汽车人,他们躬耕讲坛,用知识点亮学生的心灵,他们潜心育人,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作为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负责人,汽车工程学院院长刘学军二十年如一日,始终坚守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一线。
他的学生廖俊生、许松回校任教后,跨越三代的师徒之情和传承执教育人之志愈发深厚。他们是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优秀教师代表,也是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投身建设教育强国新时代的美丽身影。
这些教师的感人故事,是广西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缩影。据介绍,40年来,广西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一是师德师风建设不断加强。构建了以模范教师、优秀教师、最美乡村教师为代表的自治区教师荣誉表彰体系,开展了“自治区模范教师”和广西“最美乡村教师”评选工作,涌现出一批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最美教师,赢得了社会赞誉,引领了社会风尚。二是教师队伍实现扩量提质。40年来,广西专任教师从1985年的30.93万人增长到2023年的76.68万人。各级各类教师素质不断提升、结构不断优化。2023年,全区义务教育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师占比大幅提升,较2012年增加了33.5个百分点。累计评聘中小学正高级教师1012名。2023年,全区认定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6200余人。三是教师教育体系不断健全。全区形成了以10所师范院校为主、20所综合院校共同参与的教师培养体系。师范院校在校师范生占比逐年提高,目前在校师范生近16.2万人,占比达50%以上。四是教师管理改革深入推进。全面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步入常态化,教师资源配置日趋均衡。五是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明显。逐步构建了国家、自治区、学校三级团队建设模式。强化教育领域领军人才培养,实施好重大人才项目。获批8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学团队、20个全国职业教育教师创新团队,建设了40个广西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和40个广西高校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十四五”以来,新增自治区级人才302人,新增“国家级人才20人,引进海外优秀青年人才100余人。六是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成果突出。组织实施“百名校长帮百县、千名优师带千校、万名师生下万村”专项行动,对教育基础薄弱地区、学校的支持力度。开展了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已组织两批近600名教师赴全区2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34所高中阶段学校开展帮扶工作。2006年以来,共招聘了10万余名特岗教师,补充了一批又一批优秀青年人才到农村地区中小学校任教。“十四五”以来,共招募5000余名优秀银龄教师到乡村支教支研。七是教师地位待遇显著提高。实现了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十四五”以来,共投入约5亿元,新建、改扩建了一大批教师周转房,有力改善乡村教师生活条件。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仕兴 通讯员 龙石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