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迎江区以党建为引领,以健全服务网络、优化共育机制和构建全过程体系为主线,精准链接学校发展的内在需求与家庭及社会各界的广泛资源,促进家庭和社会的深度参与和高质量协同,有效推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形成育人合力,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强化顶层设计,明确协同育人方向
在迎江区教育体育局党委书记、局长施爱国看来,国家层面的战略性支撑,最终落脚在高质量的教育体系上;而高质量的教育体系,除了教育系统内部体系外,还需要家校社的高质量协同。
作为安庆市探索家校社协同育人较早的县(市、区),迎江区在实践探索过程中,敏锐地洞察到在家校社协同育人上,还存在职责定位不够清晰、协同机制不够健全、条件保障不够到位、科学指导不够规范等问题。
这些问题也导致,一方面家长作为教育的重要参与者,在传统模式下,往往处于被动接受信息的状态,难以将自身的经验、资源和创意融入学校教育中,形成家校共育的合力;另一方面,社会上优质教育资源缺少适合的“进校园”契机,而学校需要专业机构、职能部门、公益单位的支持,却无法有效整合与对接这些单位。
这些问题,既是挑战,也是推动教育创新的强大动力。如何打破壁垒,促进家庭、学校、社会三者之间的深度融合与高效协同?迎江区的破题方法是以党建为引领,通过强化顶层设计来打破资源壁垒,让学校能够主动链接社会,获得更多优质资源的支持;家庭将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来,与学校共同承担育人的责任;社会也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为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迎江区教体局党委的推动下,2022年该区在安庆市出台首个县(市、区)级《进一步加强全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在作为 “三宽家长学校”的华中路第一小学成立全市首个家校党群服务中心,推动全中小学幼儿园基于党建引领的“家长学校”实现全覆盖,引导学校更加高频次对接属地乡(街)村(社)、相关部门和场馆等各类社会资源,并充分发挥党员家长助力学校的先锋作用,树立党建引领下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明确方向。
强化项目实施,助推协同育人实施
如何做一名智慧的家长?10月20日,在为期两天的2024年迎江区智慧家长公益讲座上,亲子教育专家蒋沅池面向迎江区2万多名家长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家长要有好心态,要能正确处理和孩子的关系,要有境界和格局。
“蒋老师说到要给孩子提供情绪价值和情绪上的滋养,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我觉得自己要尝试激发孩子的内驱力。”“听了今天的讲座,我晚上辅导作业,能够心平气和地跟孩子沟通了”……即使培训结束后,学习交流群里,参加讲座的家长们依然热情交流着,分享着自己的聆听收获。
这场区级家庭教育讲座是该区教体局党委书记项目“党建领航,家校赋能”的内容之一,从2023年起,该区每年都会邀请国内、省内知名的教育专家来宜,为辖区教师和家长举办家庭教育专题讲座,深受广大家长欢迎和肯定。在区教体局书记项目的引领下,辖区学校也纷纷将家校社共育作为支部书记的认领项目,与局党委书记项目同向而行,同频共振。
依泽小学将“党建到家 点亮万家”作为领办项目,每年暑假都和所属的南水回族社区共同举办暑期夏令营,联合党员教师、热心家长、社区工作人员、高校大学生志愿者等,为社区内的留守儿童、贫困学生“私人订制”一套项目化的夏令营活动,除了开设孩子们感兴趣的特色课程,还包括一些社会实践活动。社区党委书记、主任汪玲坦言,社区将全力配合学校安排,为孩子们度过开心暑假保驾护航。
考虑到家长中不乏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墨子巷幼儿园将“共创智润的家园共同体”作为认领项目,以“协同伙伴”和“亲子陪伴”作为家园合作的两条路径,充分挖掘家长资源为教育活动服务,每学期各部各班级均开展“家长进课堂”2次以上。
“环保爸爸进课堂,带孩子们探秘大自然的秘密;警察爸爸传递正能量;医生妈妈教会孩子们健康的小技巧;气象爸爸带孩子们探秘气象的奥秘,海事爸爸告诉孩子们保护江豚的重要性等”,墨子巷幼儿园党支部书记、园长杨俊梅表示,这样的家长进课堂,让幼儿感受有别于老师的的课堂风格,能够更好激发孩子们的探究欲,丰富其体验感,孩子们都很喜欢。
强化双向奔赴,形成协同育人合力
不论是学校、家长还是社会,在迎江区,协同育人上都呈现鲜明的双向奔赴特性。
华中路第二小学将《US合作背景下“321”家校社协同共育机制的实践研究—基于安庆市华中路片区学校的经验》(“3”即作为三方共育单位的学校、家庭、社会;“2”即作为共育主体的学校和家庭;“1”即一个共育对象)作为省级课题进行研究,联合多方资源,构建机遇双向奔赴的家校社协同共育实践机制,帮助并指导家长改善教育方式。
邀请派出所民警参加家长会进行法制教育;组织学生到高山茶园感受农事劳作;到营养科普馆上营养课和做营养餐;组织书法社团成员到社区写春联送祝福……围绕课题探究主题,华中路第二小学还充分挖掘本地社会资源,与社会各类组织机构、场馆等通力配合,广泛开展各类社会活动,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让学生在“行走的课堂”上探寻真知,感受“有温度”的教育。
“通过一次次活动,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真正认同与家庭、社会的合作,并身体力行,担任了家庭教育指导员的角色”,华中路第二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王作宾表示,多方协作也让新时代的家长尽力做到了观念新、心态好、会沟通、善激励,由家庭形成合力到家校形成合力,最终达到了培养孩子健全人格的目标。
每天上下学时段,由家长志愿者、学校保安和教师组成的护学岗都会在学校门口疏导交通,为孩子平安护航;每到下午课后服务时间,学校专职教师和有专长的社会工作者都会为孩子带来个性化活动课程;每到周末,则由党员教师和社会工作者为双职工子女提供托管服务……华中路第三小学在全市率先引入社会工作者,搭建“家-校-社”互动平台,让学生的教育活动更加多元丰富。
“我们每学年都会评选优秀家长志愿者和优秀社会工作者”,华中路第三小学副校长王平介绍说,家长和社会工作者的加入,弥补了学校在托管、课后服务和心理健康疏导等方面人员不足的短板,正成为学校高质量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强化模式打造,提升协同育人质效
如何将家校社协同育人精准落实到点上,形成常态化的、可复制和可推广的经验做法?迎江区的各所学校结合各自实际,纷纷打造了不同主题的协同育人特色模式。
“收水袖时,要拇指、中指、无名指及小指抓住袖角,食指伸直……”在华中路第一小学的戏曲活动室里,学生家长,同时也是戏曲课程教师的文化志愿者杨子正在给社团孩子上一节戏曲课,身着戏服的孩子们一边咬住筷子一边收着水袖,一招一式,一颦一笑,每个人都浸润其中。 “每周都会到学校来上一节黄梅戏课,能够发挥自身专长给孩子上课,感到很荣幸”,杨子说到。
自挂牌成为迎江区家校党群服务中心以来,华中路第一小学持续创建“一学二议三奉献 和谐E家”党建品牌,打造了“1+1+N”共育模式,建立起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学校教育为主体、社会教育为延伸,专家团队引领、教师先行示范、家长全员参与、线上线下结合”多元化多层次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
该校一方面依托“节日课程”畅通“家长开放日”“校长直通车”等家校面对面沟通渠道,实现同频共振;另一方面积极吸纳优秀家长组建家庭教育宣讲团队和特色课程指导团队,培育1群“故事妈妈”走上讲台、孵化1支“足球爸爸”走到操场、招募“N”位姥爷站岗护学、引进“达人家长”走进社团,家长课堂成为学校教育有效“助攻”,更好推动家校合作走深走实。
在人民路小学碧桂园校区、龙狮中心学校、滨江实验学校等校,则围绕课外阅读推出家校社共育主题活动——每学期都举办一场亲子读书会,邀请爸爸妈妈和孩子一起走上舞台,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讲述和分享课外书中的精彩故事;此外还会在每年世界读书日前后分批组织学生和家长前往社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共读社区准备的优质儿童读物,聆听社区志愿者对自己阅读心得和写作技巧的分享,既体验阅读乐趣,也增进了亲子情感。
“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事关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施爱国表示,将进一步优化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学校教育为主体、社会教育为延伸的协同育人体系,持续巩固阶段性工作成果,全力以赴为青少年健康成长保驾护航,真正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特约通讯员:方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