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们的各种电子元件主要靠进口,现在相关国家对我们进行技术封锁。面对这一‘卡脖子’技术,我们应该怎么办?”在《电力电子技术》课上,黄山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刘曙光教授向学生发出提问。
如何认知“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为内涵的伟大抗疫精神,它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否有渊源关系?这是该校文学院朱宏胜博士在为团员青年进行“抗疫精神”解读时的主要内容,也是他讲授《国学与人生》课程的教学心得。
不管是人文社科类还是自然理工类教师,“课程思政”的理念正在黄山学院的课堂上大力推行,一场课堂教学的改革也如和煦春风,启智润心。
省级课程思政建设先行高校,省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近年来,黄山学院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论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大力推行课程思政建设,着力强化教师队伍、课程建设、课堂建设,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氛围正蔚然成风。
抓好“主力军”,人人参与课程思政
教育部出台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如何将《纲要》要求转化为具体实践,推动广大教师进一步强化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落实、见功见效,这是摆在黄山学院党委需要认真谋划和精准实施的一个现实问题。
强化组织领导。学校成立由校党委书记和院长任组长,分管校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全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教务处及各二级学院负责日常工作,负责具体贯彻落实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工作安排与部署。
推动制度执行。学校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黄山学院课程思政实施方案》等一系列制度文件,以制度文件的形式确保课程思政建设有据可依,有章可凭。
转变思想观念。相对而言,人文社科类教师比较容易接受“课程思政”理念,相关课程较为鲜明地蕴含课程思政元素,但对自然理工类教师而言,观念的转变并非一朝一夕、水到渠成。我上的是《化学分析》课,如何推行课程思政呢?带着不解和困惑,化工学院张娜老师开始了摸索。针对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这些概念,如果按书本上的知识点,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学,不用进行太多的阐释。张娜尝试转变思路,启示学生:上述这些“标准”的制定,不完全与技术水平相关,而是与制定标准背后的国家综合实力有密不可分的联系。通过这样的点拨,学生对以前概念式、要点式的知识点理解得更为透彻,也进一步增强了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重要性的认识,效果良好。
夯实“主战场”,门门都有课程思政
推行“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是“主战场”。该校大力建设课程思政优质课程资源。坚持突出“特色+精品”的建设思路,加强优质课程资源建设。
优化供给端。近三年学校为学生提供人文社科、自然科学、艺术、创新创业等类别课程300多门,每学年选课达3万余人次;以省、校两级精品课程建设为引领,着力自主建设优质课程资源。2016年至今,共立项建设省级精品课程、省级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省级精品线下开放课程等23项;校级精品课程、校级“金课”等共170门。建成426门校本课程或特色课程。
对接需求端。黄山学院坐落在文风馥郁的古徽州,丰厚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为办学提供了精神滋养。“徽文化博大精深”,每一位进入黄山学院求学的学子对此都感同身受。但他们的感受或深或浅,碎片化,不成系统。为此,学校依托教师资源,组织相关教师编写《徽文化十二讲》《徽州文化》《国学与人生》等教材,开设相关课程。通过系列课程的开设让学在古徽州的学子了解徽文化、熟悉徽文化、热爱徽文化,从而进一步增强对包括徽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认同。
畅通“主渠道”,堂堂可见课程思政
百川归海,“课程思政”的成效最终要靠课堂教学这一 “主渠道”来检验。
好课堂要有声有色。如何挖掘各门课的思政元素,“讲什么”显得尤为重要。该校结合疫情防控、脱贫攻坚等学生耳闻目睹的生动实践,引导学生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道理。“疫情给我们上了一堂思政大课,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为生活在中国而感到幸福和骄傲”,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一位通过网络观看该校党委书记汪枫、院长李铁范为全体学生上的“开学第一课”后深有感触。
好课堂要因人而异。根据《纲要》要求,结合不同专业特点,该校分别对文学、历史、哲学类专业课程,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类专业课程,教育类专业课程,理学、工学类专业课程,农学类专业课程,艺术学类专业课程等进行了针对性的课程思政建设。“对我们农学类学生来说,我们要教育引导学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大国三农’情怀,引导学生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树立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意识和信念,增强学生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知农爱农创新人才。”该校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负责人介绍道。
好课堂要身入心入。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理念的的认知认同最终需要践行。该校除依托第一课堂,大力推行课程思政建设外,还积极开拓第二课堂。每年暑假,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组织学生深入田间地头、乡野村落开展“行知课堂”实践活动。学生通过观察农村变化、关注世情民情、体验农村生活、开展志愿服务,打通书本所学与实践所需,推动“课程思政”落地见效。
“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牢记教书育人根本宗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注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的三者有机结合,帮助当代青少年‘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激励他们主动关注现实、投身社会实践,努力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智慧和力量。”该校党委书记汪枫表示。(乔根 特约通讯员:赵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