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职业技术学院深入实施“五+”工程,聚焦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助力聊城市打造“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乡村振兴样板。
好支部+第一书记,助推乡村组织建设
一是推进“1+1”好支部共建。与莘县十八里铺镇、妹冢镇、古城镇、王奉镇等四个镇29个村党支部结“亲”,帮助特色产业或致富项目落户村里,增强贫困村“自我造血”功能。
二是推进“第一书记”帮扶。对口帮扶莘县观城镇西马沟村、古城镇北闫庄村,东阿县姚寨前河村等11个村,先后派出优秀干部12人驻村当好“第一书记”,先后带领群众建设莲藕种植基地100亩、大棚种植基地1000亩、秋月梨产业项目1600亩,惠及村民17000余人。
平台+科技特派员,赋能乡村产业振兴
一是搭建技术服务平台。依托山东省高校“畜禽疫病防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畜禽疫病防控与高效养殖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省、市级工程技术中心,发挥平台作用,建设科技扶贫示范基地36个,转化应用科技成果78项,新建、完善农科驿站19个,累计实现农民增收720万元、村集体增收422.5万元、地方特色产业增收1730万元。
二是建立“科技特派员”服务体系。16名教师被聘为山东省第一批科技特派员。“农产品新媒体营销模式示范与推广”项目为高新区21个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培养新媒体营销能手50人;帮助有条件的企业建设新媒体营销渠道,带动300余户贫困户实现致富,建立科技扶贫示范基地2处。
三是提升科研水平。校企合作立项国家级、省级研发课题4项。帮助临清润林牧业有限公司成为山东省湖羊原种场、山东省鲁西黑头羊原种场、国家级大尾寒羊保种场,开展肉羊养殖关键技术培训、羊场疫病防控技术培训200余人次。王闯教授主持山东省重点研发项目《基于循环式水肥一体化的番茄高效基质栽培技术体系的集成与应用》,帮助临清市牧青种植家庭农场,冬暧式大棚蔬菜每亩增加效益2000余元,吸纳周边农户用工1500余人次,农户年人均务工收入增加5000多元,并成功申报为山东省省级示范家庭农场、山东省新型职业农民乡村振兴示范站、山东省智慧农业应用基地。葛长城教授利用“粮改饲青贮技术”帮助临清市焦南、前焦两个村养殖户解决生产技术难题,降低养殖成本近20%。
学历+培训,支撑乡村人才振兴
一是落实国家“扩招”政策,承接“一村一大学生”培养培训任务,助力“乡村振兴人才”学历和技能双提升。
二是承担“素质提升工程”,专项培训农村基层“两委”成员近1000人,开展退役军人就业能力提升培训。
三是组建35支科技扶贫服务队,帮扶了676个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开展各类技术培训372场,培训农民14813人次。
传承+推广,创新乡村文化振兴
依托学院“山东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查拳)传承基地”,组织学生社团查拳展演,太极扇、八极拳等传统武术套路入乡镇、村,广泛开展传统文化推广活动,为乡村振兴文化建设注入活力。
绿色+效益,引领乡村生态振兴
为涉农企业员工进行“三品一标”专题培训,普及“三品一标”产品的生产要求、认证程序等知识。助力以牧青农场为代表的小微企业生产的圣女果、甜瓜、香瓜,获得了由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颁发的绿色食品A级产品证书。承担聊城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种养加沼”四位一体生态农业产业化研究》,把种植、养殖、农民生产生活用能、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沼气工程进行系统整合,既治理了农业的环境污染,又实现了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为东阿县陈店村“规模经营,合作发展”—建设生态高效现代农业园区提供了技术保障,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累计达4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