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职业学院院长 李耀华
记者: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威海职业学院有哪些作为? 李耀华:立足区域办学是职业教育的责任和使命,我们坚定不移地把植根区域发展作为首要任务。作为市属高校,为威海发展服务、为威海的企业服务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按照“立足中心市区、服务全域威海”的办学定位,深度融入区域发展,把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作为专业调整的方向,把企业的岗位规范作为人才培养的标准,围绕产业办专业,围绕企业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依托落户在我院的中国-乌克兰科技创新研究院威海分院、乌克兰新材料院士工作站和济南果品研究院威海分院,牵头成立威海应用技术研究院,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招才引智、搭建平台,为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服务。 记者:威职毕业生就业率很高,而且深受本地企业的欢迎。威职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哪些特色? 李耀华:职业教育是职业生成教育,不是职业准备教育。我们坚定不移地把强化实训导向作为关键抓手。创新实训导向教学改革。出台《实训活动管理办法》,鼓励各专业设计和开发生产与实训相结合的实战式实训活动,不断提高实境化、生产化实训活动开课比例,让学生在真实的岗位生产中实现职业能力、职业思维、职业习惯的全面提升。 创新课岗深度融合改革。推进高校校办产业体制改革,将一切校内经营性资产向各专业开放、向学生开放,广泛搭建校内生产实训平台。每个专业(群)都积极开发生产性实训项目和实训性生产项目,都推出自己的特色产品,通过“以专业办产业、以产业促专业,把产业做优、把专业做强”的课岗深度融合模式,学生的技能培养实现了从“实训室”到“车间”,从“作品”到“产品”,从“生产性实训”到“实训性生产”的升华。 记者;许多高职院校是电大、中职学校等合并升格而成,存在人员冗余、效率较低等通病。请问贵校如何通过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来激发创新发展活力? 李耀华:我们坚定不移地把激发内生动力作为根本出路。 打铁还需自身硬。我们持续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职称评定,坚决破除“五唯”,突出实操实训、科技研发和社会服务,引导教师走出教室、走进企业,把讲台摆到车间地头上,把论文写在齐鲁大地上;干部任用,坚持能上能下,行政处室定期轮岗,二级学院全面去行政化,给年轻干部更多的发展空间;绩效分配,打破平均主义,对重点工作、创收指标层层分解、严格考核,双岗双效、多劳多得。组建资产运营公司,对下放到二级学院的生产性实训和实训性生产项目严格实行企业化管理,收益按比例纳入绩效;对校企合作办学严格按市场化运作,确保3个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股东有收益、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记者:立德树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根本任务。威海职业学院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哪些创新举措? 李耀华:学校的主体是学生。我们坚定不移地把立德强技树人作为不懈追求。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发展”的办学理念,用学生思维做思政工作,用事实说话、用案例说话,让学生听得懂、记得住,入脑入心、入言入行。扎实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创新实施“六位一体”思政育人体系建设,广泛开展“在一起”活动,党委书记、院长担任思政课教师,行政人员兼任班主任,让干部贴近教师、让老师走近学生。建设个人信用银行,推出海贝币,推进学生信用评价体系建设。把学校作为学生最后的练兵场,集聚校内外资源,建设国防教育学院、新闻学院、非遗学院,大力发展学生社团,为孩子们提升自信、飞扬青春、施展才华提供多样化的舞台。 记者:威海职业学院的目标愿景是办企业离不了、社会都认可、政府肯支持、国际能交流的高职名校。近年来取得哪些突出成就? 李耀华:我们坚定不移地把服务国家战略作为使命担当。2019年11月,上合组织国家职业技能邀请赛在我校成功举办。我们以此为契机,加强与上合组织的沟通联系,积极推进大赛常态化。倡导成立了上合组织成员国职业教育联盟。作为联盟秘书长单位,今年我们两次牵头举办上合组织国家校园疫情防控共享连线活动,产生良好反响。上合组织秘书长特地发来视频,称赞威海职业学院在助推上合国家睦邻友好、青年成长方面的担当作为。 我们充分发挥乡村振兴学院的作用,全力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年内圆满完成市域两大片区21个村的规划设计监理任务。 我们全力服务国家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紧密对接威海市机关企事业单位需求,建立各类培训基地47个,打造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创新源和服务站。今年以来,我们克服疫情不利影响,主动走访、调研需求,为各项社会培训的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职业教育大有可为,转型发展时不我待。“双高计划”和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工作是学校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内涵建设提升工程的主线,我们要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强力推进各项改革工作取得实效,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添砖加瓦,为新旧动能转换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