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中医药大学2001年率先在全国中医药院校中创建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2006年起先后建设生物医学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智能医学工程本科专业,形成了以硕士点为引领,4个本科专业为支撑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专业群。
长期以来,学校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指引,以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为目标,以医工交叉为引擎,立足中医药背景特色,聚焦自身学科优势,积极探索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医工交叉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思路、新举措,基于“三融三共”逐步构建了医工交叉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即,通过“学科融合、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三融),汇聚“高校、医院、企业、科研院所”多方人才、资源、平台优势,共同打造高水平医工交叉师资团队,共同创建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共同构筑多维度的创新实践平台(三共),“医教研产”协同实现“人才共育”。
强化学科融合突出培养优势特色。依托学校中医药学科的独特优势和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对医工交叉的迫切需求,明确了“中医药需求为牵引,现代工程技术为支撑”的研究方向,精准定位医工交叉人才培养领域,在国内的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培养单位中具有鲜明的特色。
坚持科教融合推动创新人才培养。发挥在中医药智能化领域的研究优势,以科学研究促进教学能力和质量提升,以优秀科研成果丰富教学资源。同时,依托山东省校所对接科教融合协同育人项目,通过共享科研院所优质丰富的科学研究资源,形成创新人才的培养优势。
深化产教融合提高专业建设水平。与浪潮集团、神思电子、济南国科医工等1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通过建设实践基地、产业联盟,设立产业教授流动岗位,聘任行业导师等形式开展全方位的合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支撑能力。学校理工类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1个、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3个,生物医学工程学科获批山东省高水平学科医学类培育学科。
共同构建背景多元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坚持立德树人,打造思想素质过硬、业务水平高的教师队伍;聘任高水平研究机构专家担任兼职导师,带动师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通过高层次人才双向交流,形成专兼结合“双师型”教师队伍,提升产业对接能力;基于项目驱动,由校内、校外具有不同专业背景、思维模式的教师,组建“多元型”导师团队,让学生整个培养过程置身于多学科环境中,保障了思维方式、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的多学科深度融合。
共同构建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高度重视课程思政教学,将敬业精神、勇于创新、团队协作等职业素养元素与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法治意识等元素深度结合,提升和改善育人成效;与相关企业共同打造省级研究生教育优质课程4门、专业学位教学案例库3个,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实践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增强教学内容的前沿性、融合性和应用性;运用案例式、项目式、启发式、研讨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志趣,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思维和能力,实现了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的良性互动。
共同构建多维度高水平协同育人平台。高效汇聚高校、医院、企业、科研院所多方资源优势,共筑创新实践平台、医疗实践平台、产业实践平台、高水平科研平台,搭建“科研与竞赛、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融合的创新实践体系,突破传统实践能力培养路径依赖。近年来,获批山东省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山东省首批现代产业学院(智能中医)等平台,培养的学生连续三年获得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连续两年在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获华北赛区一等奖,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获得省级奖励百余项。
下一篇:诸城市五措并举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