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建德市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五育并举,不断优化完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指数和教育工作满意度逐年提升,学生健康成长、教师职业幸福、人民满意的“美好教育”愿景不断照入现实,为促进共同富裕提供强劲动力。
一、以高起点规划为轴,构筑建德教育新发展格局
既抓当前之“时”,还谋长远之“势”。建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强化顶层设计,相继出台并实施《建德打造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县域样板”行动计划(2021-2025年)》《建德市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美好教育”行动计划(2019—2022年)》等一系列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深化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不断缩小城乡教育公共服务差距。成立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市领导联系学校制度,制订《建德市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实施方案》等实施方案,构建“五育并举”全面育人体系,落实“双减”要求,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健康发展。
二、以“硬件强化”“软件升级”为两翼,不断夯实建德教育新发展基础
一是加快补齐“硬件”短板。从乡村到城区、从幼儿园到高中、从学习到生活、从教师到学生,在推进“美好教育”的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优化学校布局,改善办学条件。编制《建德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年完成新建改扩建学校11所,新增学位1590个,有效缓解学生“入学难”。投入资金提升教育教学装备,全市普通中小学教学仪器配备全达标,交互型多媒体和图书馆(室)学校全覆盖。推进“美优精”农村学校建设。新型教学空间农村优先建设,其中寿昌第一小学为新型教学空间试点学校,已建人工智能实验室、面塑工坊等10个新型教学空间。2021年教育系统维修改造和零星工程涉及农村39所学校46个项目。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人人享有平等教育机会,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开展成人教育品牌项目建设,不断完善终身学习体系,成功创建浙江省现代化成校5所,全国首创社区共学养老的“新安江模式”,新安江街道等4个乡镇成功创建杭州市街道(乡镇)30分钟市民学习圈,不断实现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掉队”。
二是加快提升教育“软实力”。聚焦教师引育,夯实人才保障。成立引才工作专班,完善教育人才招引政策,2021年通过校招、社招招聘新教师125名,委托杭师大培养小学全科老师10人,依托杭师大重点培育“杭派新安名师”261名。实施“四名工程”,建立中小幼互助共同体,形成人才梯度培养模式。完善交流机制,扩大交流力度。通过县管校聘、共同体建设等途径引导城乡教师资源双向流动,不断提升农村教师专业素养。着力资源共享,释放名校效应。发挥名校集团化引擎作用,打造美丽城镇(梅城)“美好教育”样本区,建成名校集团9个。以城区学校为龙头,建立“1+5”模式城乡互助共同体,开设现场教学研讨257场,听课评课433节,整体提升了农村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缩小城乡师资差距。
三、以数字化为引擎,助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一是善用互联网课堂,变革课堂教学模式。加快建设教育专网和“人人通”空间,全市义务教育段互联网学校共同体参与率为100%。深化“专递课堂”“名师讲堂”“名校网络课堂”应用,建设网络同步课程140门,微课视频1830个,形成了多门品牌同步课程,访问人次达180万,学习时长4800万分钟,基本实现城乡学生“名师共享”“课堂共享”。
二是借助互联网研修,推动学校整体发展。全市组建首批15个“共建型”教育共同体,为农村教师成长搭建新型研修平台。2021年开展基于“互联网+义务教育”的城乡同步课堂693节,教师网络研修237次,线下教研64次,使农村教师和青年教师有了更为多样丰富的研修机会。
三是数字赋能“心安护学”, 厚筑学生安全屏障。围绕学生上下学服务,开展校园安全管理数字化改革,开发“心安护学”,即“智安校园”学生上下学服务系统场景建设。全市99所学校植入“学生上下学服务系统”,完成了“智校车”“智防疫”“智护学”等模块,建立教育、交通、公安、综合执法、卫健等多部门协同共管机制,实现学生上下学全过程动态管理,为学生生命安全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