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加入教育法治网!
当前所在:首页 > 网友声音 > 临沂兰山:构建良好基础教育生态 力促“双减”工作落地见效

临沂兰山:构建良好基础教育生态 力促“双减”工作落地见效

发布时间:2022-04-16 11:03:40作者:佚名来源: 山东省教育厅

  为落实《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要求,兰山区围绕“一年治乱,负担有效减轻”目标,坚持高位推动,标本兼治,综合施策,系统治理,着力构建良好教育生态,真正让学生作业负担、校外培训负担“减下去”,综合素养“提上来”。

  一、抓改革,强内涵,以教育高质量破内卷

  “双减”本质上是追求育人的高质量。我区每年确定一个主题,大力推进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2020年为“改革创新年”,2021年为“内涵发展年”,2022年为“教育满意年”,深入实施“党建强基”“五育融合”“轻负提质”等品牌行动,以提升教育综合治理能力,作为落实“双减”的引擎动力。大力实施“强校扩优”行动,组建了16个教育集团;全面推进“强镇筑基”工程,2个镇被确定为省、市级试点,尽力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优质学校。同时,创新构建教育评价体系,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育人观,消解教育中的“剧场效应”,被省教育厅确定为“全环境育人实验区”。

  二、减负担,增效益,以学习新样态提素养

  落实“减”“提”“增”三举措,重构“双减”环境下校园高质量的学习生活。一是“减”作业总量。制定作业管理16条、作业设计十原则等文件,1科学设置分层、弹性及个性化作业,激发学生对作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提”课堂效率。推进“生本”新课堂改革,探索轻负优质的教学模式,形成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先进教学法,《人民教育》予以刊发推介。三是“增”课后服务。深化“1+N”课程开发,“1”即加强作业辅导,让学生作业尽量在校内完成;“N”即开发素质拓展课程体系,供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成长,承办了全国红色教育、劳动教育现场会,获全国校园艺术展演优秀组织奖。

  三、严制度,防风险,以监管新机制促自律

  2021年,我区共有校外培训机构1247家,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571家。针对校外培训机构量大面广的现实,坚持高位推动、积极稳妥、依法规范,全面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做到一年治乱,负担有效减轻。

  (一)政府主导、完善机制。区主要领导亲自部署,区分管领导推动落实,形式月调度、周通报工作机制,压实部门、属地责任。成立19个部门及各镇街道参与的双减工作协调制度,完善联合执法联席会议制度,构建部门联合执法、镇街协助执法、社区包片监督、网格员包点巡查的四级执法监督体系,实现执法监督全覆盖。截止2021年底,全区压减学科类机构557家,压减率97.5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二)建章立制、强化监督。出台《兰山区校外培训机构日常监督管理办法》,建立办学行为正面加分、负面减分的信用监管制度,引导机构规范经营。建立“双通报”制度,违规机构向属地镇街通报,学生参加违规学科培训向学校通报。加大常态化执法监督力度,开展区、镇两级联合执法检查38批次,出动执法监督人员570人次,检查机构1000余家,实现执法监督全覆盖。累计清理违规广告396条,排查安全隐患962处,下发整治告知书609份,关停证照不全机构140处。

  (三)管人控钱,防范风险。对机构采取分级管理措施,落实“五个一”包联机制,做到早发现早介入,将风险化解在萌芽阶段,有力维护人民群众财产安全。制定校外培训机构资金监管办法,对预收费资金实现全种类、全流程监管;建立“智慧化”监管平台,实现选课、缴费、评价、监管、年检等工作“上云”,打造闭环式监管服务体系。目前,平台上线机构690家,监管资金5000余万元。

  (四)积极宣传,推动自律。主动服务,组建合规经营宣讲团,编写《校外培训机构经营指南》,为机构答疑解惑。通过“致家长一封信”、专题家长会、专题班会等形式宣讲“双减”政策,争取群众理解和支持。推动成立临沂市首家校外培训机构行业协会,并挂牌成立“两新”组织基层党支部孵化基地,积极发挥行业自律作用,有效地化解矛盾、防范风险。

  


原文链接:http://edu.shandong.gov.cn/art/2022/4/14/art_11972_10299603.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教育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金政国信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教育法治网 jyfz.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