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海盐县聚焦共同富裕目标,进一步推进山海协作教育帮扶力度,积极探索基于“数字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教育共同体发展新路径,通过制度链、协同链、资源链三链耦合,实现山海协作跨区域联动,构建山海教育并驱共赢良好协作格局,助力“教育共富”全域发展。2022年,该县继续扶持4所县内优秀学校与景宁畲族自治县学校组建4对教共体。
动态升级制度链,构建教育共同体保障机制
一是实现从单一互动到全向多维“跨空间”协作。该县不断完善顶层设计,以科学的机制和完善的体系构建教共体高质量发展模型。通过完善教共体发展的“共同发展贯通”“优秀师资互派共享”“课程教研联动互动”“校园文化共建共生”四大机制,“管理经验传输”“校园文化共建”“优秀师资共享”“教育科研互动”“名师培养联动”五大体系,实现组织共管、管理共通、制度共建、课程共研、活动共办、资源共享,深度推进区域间教共体结对学校的高质量整体跃升。
二是实现从单一评价到捆绑考核“跨学校”联评。建立完善有效的捆绑考核评价机制,根据教共体改革情况施行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方案。建立“品牌文化联结、办学理念共识”“两级管理联通、管理团队互融”“发展考核联评、管理制度共建”“深化课改联研、教师成长互进”“党工活动联办、教师情感共振”“教师队伍联动、教学资源互享”六张考核清单,实现全方位、精准化、协同式联动考核,促进教共体各学校“协同共进、荣辱共担、利益共享”。
三是实现从单一线下到线上线下“跨地域”互通。积极探索基于“数字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智慧学习空间建设,实现教育共同体从单一线下到线上线下融合开放的跨地域学校组织形式。该县创新打造的“课后优服”系统统继被列为全市课后服务场景建设创新试点后,又成为数字化改革“浙里托管”跑道省级试点。实现参与成员、资源、空间等更大限度拓展延伸,山海两地师生无差别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目前,“课后优服”面向景宁学校开放名师课程80余节,使用率达3000余次。
融合推进协同链,深化教育共同体发展内涵
一是聚焦“全域发展”与寻求“特色发展”并举。海盐县深化山海协作教育共同体结对方式,教共体建设逐步从协作型模式向融合型、共建型模式转变,坚持教育对象的整体性、教育内容的全面性、教育途径的多样性和教育评价的科学性,推动优质均衡样本迭代升级,打造山海教育协作新样态。通过校际师徒结对、异地跟岗锻炼、学生集体交流活动等多种途径,在办学理念、队伍建设、教育教学等方面实现共建共享,推进双方教育特色发展,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成长。目前,两地师徒结对37对,4名景宁教师参与异地跟岗,线上线下两地学生集体活动开展4次。
二是聚焦“辐射引领”与寻求“内生动力”并重。组建名师专家“人才智库”,打造“盐云课堂”,实现名师资源共享,优质课堂教学互通,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全方位、多角度推进山海师生同教研、共培养。建立跨校跨学科带教制度,采取名师为中心、以一带众、以点带面的模式,建立以强扶弱“同心圆辐射式”团队(学科)、以特长互补“不同调色板式”校本课程开发结对制度,充分发挥名师工作室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培育种子教师,提升教师发展内生动力,推动结对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目前,共成立10个名师工作室,开设示范课37节,网络研修56次,名师团队打造校本课程30余节。
三是聚焦“集体教研”与寻求“优质内涵”并行。变革教研评价机制,建立教师个人申报“实践课”“研究课”“展示课”制度,教师自主选择课程内容开展教学研讨活动。两地教师通过生成式菜单、定制式菜单、自主式菜单,围绕集体教研主题,借助网络研修、专家引领、课程开发等方式,在对话中与他人“碰撞”,连环改进,提升教师实施新课程的关键能力和集体教研活动质量。目前,该县新型智慧学习空间内结对学校共举行同步教研活动61次,涵盖语文、科学、音乐、信息技术、心理健康等10门学科。
数字赋能资源链,夯实教育共同体关键支撑
一是平台服务提档,铺好山海同步“路基”。构建数字化高架枢纽体系,继2019年率先实现“同步课堂”在县域区域内全覆盖后,2021年同步课堂平台实现从单屏扩大为多屏,互联互通更方便快捷,双向沟通更流畅。基于“同步课堂”,成立新型智慧学习空间,形成集会议、教学、教研等功能为一体的智慧教育服务站,实现教共体学校间教与学的“零距离”互动,优化教师间、师生间、生生之间互通效能。聘请各学段学科名师专家组建“新型智慧学习空间”研究和“同步课堂”应用两个专班,建立完善的活动、组织和考核机制,联动提升两地教育教学服务质量,促进两地学校整体内涵发展。目前,专班共召开专题会议7次,开展联动考核4次。
二是智慧空间提质,实现山海文化“碰撞”。构建全向互动、对话研讨、交流反思的教育共同体实践探索,通过智慧学习空间将开学第一课、班主任基本功大赛观摩研讨、名师导读、教共体主导性课题研讨论坛等优质活动互融延伸到景宁学校,将景宁学校的特色课程共享至海盐学校,文化“碰撞”实现两地深度融合和创新发展。2022年,该县利用新型智慧空间共开展同步课堂50余次,活动10余场,惠及学生近万名。
三是智能分析提效,融通山海对话“枢纽”。着力教育领域数字化改革成效,延伸数字化赋能辐射体系,实现空间内两地教师广泛参与、深度交流和持续研讨。建立课堂观察系统,实现课堂实况无感收集,教师行为智能分析,智库专家精准指导,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速度。突出问题导向,完善在线评价系统,精准发现和诊断问题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并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水平。通过数字智能分析,实现两地义务教育内生式可持续发展。